放下心中巴掌才能放下手中巴掌.doc放下心中巴掌才能放下手中巴掌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郑雪君建议借鉴国外做法,在国内推广“无巴掌日”,呼吁“虎妈”“狼爸”改变教育观念,不要再体罚孩子。笔者对这一建议持赞同态度, 可也有疑虑: 即使放下了巴掌, 采取怒骂、挖苦等其他手段惩罚或羞辱孩子, 照样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严重影响。父母们放下手中的巴掌易,放下心中的巴掌难。对于“严厉教育”的危害性, 教育学和心理学实际上已经研究得很成熟了:其非但没有教育要素,而且是一种巨大的破坏力。但时至今日,大众对其破坏性依然缺乏警觉。在我们耳熟能详的教育话语中, 人们特别愿意谈规矩、谈惩罚。哪个青少年出了问题,常常被归结为家长管教不严; 相反, 哪个青少年成长得比较优秀, 尤其在某个方面做得出色, 常常会归功为家长和教师的严格对待。这样的归结非常简单、非常肤浅, 但越是简单肤浅的东西越容易被一些人接受。于是, 一顿“要么好好弹琴, 要么跳楼”的威胁可以让孩子成为钢琴家, 一通把孩子骂作“垃圾”的污辱可以逼孩子考进哈佛……诸如此类的极端行为最容易得到传播。大多数时候, 人们甚至懒得往深里想一想:如果“严厉教育”真能让孩子优秀,天下岂非尽是英才? 栽下罂粟不会结出樱桃。经常被苛责的孩子, 学会了苛刻;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 学会了仇恨……“身教重于言传”是一条被时间和无数事件验证过的真理性结论,“严厉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示范,如果成年人对孩子经常批评和打骂,怎么能培养出孩子的自信与平和呢? 当前, 学问和生活不接轨在很多行业都存在, 儿童教育领域尤为突出。科技已进入 21 世纪,不少人的教育意识却停留在荒蛮时代。棍棒教育的支持者动不动就拿“中国传统教育”说事, 事实上“不打不成才”之类的说法不过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恶俗说法。从古至今, 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位圣贤说过孩子该打。恰恰相反,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上善若水”,提倡的做法是“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近年来,总有人把“虎妈”“狼爸”式的“严厉教育”当作中国传统教育来炒作, 除了给中国传统教育抹黑, 坑一小部分糊涂家长, 伤害一部分孩子之外, 对社会进步没有任何正面贡献。而不少本该起到正本清源作用的所
放下心中巴掌才能放下手中巴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