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安卧千岛湖底(配图/ 编辑:永远的书呆子) 16:31 有“第一秀水”美称的千岛湖,最近再次吸引众人的关注———经考察、认证,千岛湖水下完好保存着两座千年古城,并有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最大规模的水下古建筑群。 1953 年遂安县城(狮城)图: 拦坝蓄水,古城沉入水底千岛湖水下的两座县城,一座叫古淳安城,一座叫古遂安城。 1955 年10 月,当时的电力工业部选址淳安和建德交界的铜官,建设新安江水电站。 195 9 年4月 30 日,两县 29 万人移民他乡。9月 21 日,新安江截流,库区开始蓄水。这两座浙西古城,连同 27 个乡镇、 1000 多个村庄、 30 万亩良田和数千间民房, 悄然沉入湖底。迄今,古城在水底度过了 43 载。古城的历史可追溯到 1800 年前。史书记载: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 20 8 年),东吴大将贺齐讨伐山越,平定黟、歙两地。在歙县东面的叶乡设始新县, 在歙县南面的武强乡设新定县。公元 209 年,贺齐带人马筑起了始新县城。所以,淳安古城又称贺城。元朝末年,贺城毁于兵燹。明洪武年间重新修筑。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 1559 年), 淳安知县海瑞为古城修建 6座城门,并建起城楼,以加强望。贺城不仅有 100 0 多年县城历史,也有 400 多年郡城历史。东汉的新都郡、西晋的新安郡、隋代的遂安郡,郡治都在贺城。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硕儒都曾到过这里,并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及人文古迹。南朝文学家沈约,唐朝诗人李白、王维,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南宋理学家朱熹、诗人陆游等,都与该县山水结下不解之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名句,至今还在传颂。遂安筑城可能要比淳安晚一些。据文献考证记载:遂安县城是在唐朝时(公元 621 年)迁到今天的遂安城地界上的。此地水陆交通便利,乃浙西重镇。由于遂安古城旁有五狮山,所以县城又被称为狮城。五度下潜,揭开狮城之谜去年 5月,一则我国研制出全潜式旅游潜艇的新闻,引起了当地旅游部门的注意。他们想到,可用旅游潜艇开发水下观光旅游,并开始关注起这两座已淡出大部分人记忆的水下古城来。据县志和史料记载:公元 1513 年,狮城知县容九宵倡筑城墙。“周长四里又一一六步,并建有五座城楼”。最后一次修筑是在 1935 年,建成之后城墙长 2200 米、高 ,有 5个城门。除沿袭明代的 5座城楼外,还在城垣四周添设了 8座碉楼。直至 1959 年新安江水库形成,这些城墙依然保存完整,这在全方米的城区内还辟有东街、北街、南街、直街、横街等街巷。狮城城内名胜古迹较多,如七层高的明清古塔;十余座明清牌坊;众多明清及近代建筑。特别是古牌坊群,用料考究,结构紧密,雕刻精细,多为四柱、三门、三楼的砖石结构。儒学前、大夫第前的功德牌坊规模更是宏伟。东门的武举人大宅院有四进,长廊连接,均为二层楼房,规模很大。经第一次潜水探测,发现狮城处在千岛湖风景区茅头尖水域,距千岛湖镇约 40 公里。去年 10 月 14 日,北京龙缘海洋潜水俱乐部的潜水员带来了水下摄像机, 第一次摄下了水下城墙和民居等资料。此后,潜水员们又在千岛湖进行了第三、第四次探摸,发现了一块明代的有字石碑和清朝、民载的一批文物,上面刻有“遂安县”、“县长张宝琛”等字样,还刻有建造城墙的年代( 1935 年) 。潜水员发现,城内部分民房木梁、楼梯、砖墙依然立着,没有腐烂,有的大宅院围墙完好无损,房内家具照旧,雕梁画栋,保存较完好。在最近的第五次探摸中,潜水员将发现的木制城门、城墙、石碑等一一摄入镜头。古城现处于水下约 25 米深处,在距城墙 50 米左右的地方,是城门, 狮城的城墙高约 3米,城墙由条石和城砖砌成,墙体高大表面平整,条石上开凿的痕迹清晰可见。拂去墙上的淤泥,城墙上平滑整齐的条石缝里,当年抹上的石灰保存完好。再往前,气势宏伟的拱形西城门耸立水中,半扇木制大门安然立着, 并且可以开合。推开木制城门,上面的铁环清晰可见。西城门内有城门洞、木头门。再往深处潜,则出现了一座民居。尽管砖墙、木窗上已经长满藻类,但整个建筑依然完好,房内的木楼梯、家具摆放整齐,房檐上的木雕精美依旧。随后,潜水员又发现了一大片民居民宅。一些民宅的厨房里有木制的橱柜和陶瓷碗,大院里有三三两两的石凳、石椅……千岛湖旅游局局长汪成设说,随着狮城具体方位的确定,他们将进一步邀请考古等部门和有关专家开展大规模的科学考察活动,观察古城的现状,进行保护性发掘。酝酿开发,水下观光探秘水下勘探所获得的资料如此丰富,远远超出了原来的预计。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认为,水下狮城文物古迹能完好保存,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当时遂安人民响应号召,为了最短时间完成迁徙任务,走时几乎除必要生活和生产工具外,没带
千年古城安卧千岛湖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