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它到哪里去了
设计意图: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提出: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应充分表达全面、整体的要求,有利于对幼儿经历的全方位、:学习活动的内容,既要符合幼儿的兴大班科学:它到哪里去了
设计意图: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提出: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应充分表达全面、整体的要求,有利于对幼儿经历的全方位、:学习活动的内容,既要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程度,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有助于幼儿经历、视野的扩展和潜能的发挥。
大班年龄段的孩子爱学、好问,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究态度,就如同绘本《风到哪里去了》中的小男孩一样,对于“白天到哪里去了?”“雨到哪里去了?”之类的问题充满了兴趣。本活动以写实的方式,通过FLASH、色彩丰富的画面,呈现书中小男孩的一段“成长体验”,让孩子细细地、循序渐进地品味,看出故事里的兴趣,真实地感受“循环”,搜寻生活中的现象和“循环”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的:
1、在故事情境中联想生活经历,初步发现自然界事物循环往复的有趣现象。
2、萌发好奇好问和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探究愿望。
重点:发现自然界事物循环往复的现象和规律.
难点:理解绘本内的“循环”,迁移绘本外的“循环”,尝试将生活中经历的现象和“循环”概念联络起来。
活动准备:
1、 绘本《风到哪里去了》夏洛特•左罗托夫文,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2、 PPT课件
3、 字卡(花开花谢、循环)
活动过程:
一、仰望星空,引发联想
(一)提问 “有抬头望天的感受吗?”
1、重点提问:“你抬头望过天吗?你抬头望天的时候看到了些什么?”
(此问题从幼儿的已有经历入手,聚焦天空,直接关注绘本的第一种循环:日夜循环,能使活动很快进入正题。)
小结:天空不只有蓝色,还有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啊!蔡老师也带来一幅图片,就是你们刚刚说到的……
(二)观察图片,判断时间(出示图片—-太阳)
1、重点提问: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
2、(两种答案都有可能——黄昏、早晨,)一定就是这个时候的太阳吗?有没有其它什么时候太阳也在同一位置呢?
3、PPT验证,确认结果
(老师引导孩子根据同一图片作时间上的推测,并用3张图片的连续变化验证之前的推断。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科学、严谨的观察和思维方式.)
4、有一个小男孩,他也望着这片天空,他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然过渡,基于同一个画面,从孩子们的推断,联络到绘本中小男孩的想法,向孩子们展示课件中关于绘本的部分,拉开了本活动的关键点—-循环现象)
此环节设计意图:让孩子们转换视角,从平视转为仰视,换一种思路来接触和科学整合的绘本,以更为严谨的态度、更为科学的方法、更具想象力地对话,交流。
二、感受情境,初步理解自然界的循环现象
(一)循环一:白天——黑夜(初步感受循环)
重点提问:白天过去了,什么会来到?黑夜过去了,紧接着……
(从两种状态的循环入手,让孩子运用生活经历讲述现象,隐隐地感受循环.)
呈现PPT,让幼儿从视觉上完好感受白天黑夜的循环。
大班科学《它到哪里去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