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损,鲁国人,闵氏,名损,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以德行著名, 孔子称其孝。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高尚。闵子骞为人极孝。他少年丧母, 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偏爱自己亲生二子, 虐待闵子骞, 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 避免影响父母间关系。冬天, 继母用棉絮给自己的孩子做棉衣, 而给他的棉衣填的是芦花。一日闵子骞驾马车送父亲外出,因寒冷饥饿无法驭车,马车滑入路旁沟内。他被父亲喝斥鞭打, 结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芦花。父亲醒悟, 想休掉妻子。子骞长跪于父亲面, 为继母求情:“母在一子寒, 母去三子单。”父亲便不再休妻,继母也痛改前非。孔子赞曰:“孝哉! 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后人根据这一段故事, 改编出戏剧《鞭打芦花》, 并作为《二十四孝》中单衣顺母的主角。闵子骞为寡言稳重,一旦开口语出中肯。孔子评价: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历代帝王因闵子骞的德行高尚, 对其屡有追封: 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追封费侯,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 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又称费公。今山东省济南市百花公园内有闵子骞衣冠冢, 附近有闵子骞路。另外, 在沂水县亦有闵公山, 相传是闵子骞当年登高避祸的所在。今韩国闵氏是他后人。冉耕冉耕, 冉氏, 字伯牛。中国春秋时代末(前 544 年~前 439 年) 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之一,患病早逝,孔子十分难过。伯牛与颜渊、闵子骞、仲弓同属孔门十哲的德行科哲人。唐朝开元二十七年( 739 年)封“郓侯”,宋追封为“东平公”,后又改称“郓公”。曾任鲁国的中都宰,孔子很器重他。在患有恶疾时, 不愿见人。孔子于其病危时, 特地去探望他, 从屋外窗口握住他的手, 边叹息边说:“死, 是命中注定的啊! 可是这样的人怎么会有这样的病,这样的人怎么会害这样的病啊! ”伯的德行,与颜渊、闵子骞等并驾,无怪乎孔子哭说这是天命。伯牛以德行见称于孔子,惜全无事迹可考。仅知其是染患恶疾而逝,可能是染上麻风病。冉子后代冉子第 65 代冉士朴于雍正 13年, 奉旨授为翰林院五经博士, 世代袭封。至民国 3 年,改为奉祀官. 冉雍冉雍冉雍, 鲁国人, 字仲弓, 冉耕之宗族。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仲弓是冉伯牛的“宗族”,生于不肖之父。为人敦厚、气度宽宏,孔门十哲之一, 在孔门以德行著称, 早年拜师于孔子, 孔子称赞他可以做南面王,《论语》记其名与字 11 次,《论语》并尊冉雍为孔子四大德行特优之弟子。仲弓曾问政于孔子,孔子教仲弓存心敬恕重修身,办事从大体着想, 多举贤才。随孔子周游列国后,回鲁后的第三年(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 482 年),四十一岁的仲弓当上了鲁国季氏的总管。冉求鲁国人, 字子有, 与以上二冉同族。小孔子二十九岁。是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多才艺, 以政事闻名。孔子称赞其才可于千户大邑, 百乘兵马之家,胜任总管职务。冉有曾一度因为为季氏征税而被孔子责备, 论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 可也。”(季氏比周公的嫡裔鲁国还富有,而冉求却为他征更多税。孔子于是向弟子们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击鼓声讨他的罪状, 是可以的。仲由仲由,卞人( 卞为鲁邑) ,字子路( 又字季路) ,小孔子九岁。好勇力, 性直爽,多直言。孔子容而爱之。以政事闻名。后死于卫国之乱。宰予宰予, 字子我, 鲁国人。列言语科之优异者。但因刻苦学习而身体虚弱, 被孔子称“朽木不可雕, 粪土之墙不可杇”,“孔门十哲”之一。擅长言辞,《史记· 仲尼弟子世家》记载他死于齐国的田常之乱。但根据唐代司马贞的《索隐》认为,《左传》中并未记载宰我参与田常之乱的事,参与叛乱的是阚止,阚止的字也是“子我”。宰予曾与孔子讨论三年丧期的礼制及仁的问题, 宰予因反对服丧三年而受孔子批评。另外, 他因“昼寝”而被孔子批评为“朽木不可雕也”, 为此一著名成语的来由。孔子曾说:“吾以言取人, 失之宰予”, 不过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对此曾提出不一样的看法,《论语别裁》一书的内容曾认为这话不是孔子在批评宰予, 而是告诉其他学生要体谅宰予, 不要因宰予的这种行为而对他过度批评。唐开元二十七年, 宰予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符二年( 1009 年) 又加封“临淄公”。南宋咸淳三年( 1267 年), 再进封为“齐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宰予”。端木赐端木赐, 字子贡, 卫国人。列言语科之优异者。政治、外交才能卓越, 理财经商能力高超。齐相田常伐鲁, 鲁子命之出使救鲁。子贡于齐国, 吴国, 越国和晋国之间穿梭外交活动, 子贡高超的演说技能和外交能力也在此次外交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子贡利口巧辞, 善于雄辩, 且有干济才, 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 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 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孔子去世前子贡未能
孔门七十二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