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 1、犯罪人( 主要研究对象);2、一般违法人;3、虞犯;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的人; 5 、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 6 、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 、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2 、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 3 、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4 、是一门或然性学科四、近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 Hans Gross, 1847-1915 )于 1897 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义的犯罪心理学。此书的出版,被视为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一、犯罪心理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 1 、反社会意识(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 2 、强烈、畸变的需要 3 、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 4 、不良兴趣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 1 、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 2 、扭曲的道德意识 3 、错误的法律意识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 1 、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 2 、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 ②性格的情绪特征( 暴力型等) 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 ④性格的理智特征 3 、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 4 、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必备的心理条件) 1 、消极、不良的心境 2 、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1 、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需要、兴趣 2 、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 3 、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一)一般模式(常见、典型) 泛指隐藏在大多数犯罪者头脑中与常见犯罪行为后面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况。 1、故意犯罪心理结构(是犯罪结构中最常见的类型,图见 p45 ) 是以畸变的需要为核心,以反社会意识为支撑,以不良的习惯作基础,并于自身的职能条件相适应,反映出其消极的性格特征 2、稳固的、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在故意犯罪中,惯犯、累犯的心理结构,属于稳固的犯罪心理结构 3、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是最常见的犯罪心理结构:典型性、普遍性) (二)特殊模式是指不常见的,非典型的犯罪心理结构模式,主要特点是:缺少犯罪的意向和明确的犯罪动机, 犯罪心理不稳定, 结构不完整, 犯罪的目的不明确, 不是为了从犯罪行为中获得利益, 知识为了发泄不满情绪等。 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缺少犯罪的故意和明确的犯罪动机; 2、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不稳定,结构不完整; 3、宣泄性犯罪心理结构: 犯罪目的不明确, 不是为了从犯罪行为中获得利益, 只是为了发泄不满情绪等。二、犯罪心理结构的状态变化(一)潜在形态(产生犯罪意向) (二)恶变形态 1、外界的不良诱因是导致潜在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条件和契机 2、心理系统的“整合”功能是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内部机制 3、犯罪动机外化为行为是犯罪心理结构恶变的结果(三)衰落形态第四节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与特性一、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的关系结构的稳定性影响犯罪行为的发生①自觉性与非自觉性②快速性与迟缓性③可变性与难改性结构的组合状况决定犯罪行为的性质①层次性组合状况②动力性组合状况③主导性组合状况(意识主导性组合状况、个性特征主导性组合状况、心理状态主导性组合状况) 结构因素的组合方式影响行为的发展变化①一主多从②多因并列③递进或递减④循环往复二、犯罪心理结构的特征(一)驱动性与普遍性(二)整体性与层次性(三)开放性与动态性(四)隐秘性与客观性(五)稳定性与可变性第三章犯罪心理结构成因一、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述评【只述不评】心理因素 1、生物学:体型说、遗传说、生物生化因素与犯罪、神经生理因素与犯罪 2、社会学: (1 )文化冲突理论:主张犯罪是不同社会集团的不同文化规范之间冲突的结果。(2) 社会异常论: 认为犯罪是行为人由于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而产生的沮丧和气氛的产物。(3) 副文化群论: 主张在西方社会低阶层成员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副文化群, 在副文化群中,犯罪是可以接受,甚至是值得赞赏的。★副文化群:指持
犯罪心理学(整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