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钟鼓楼耿玺超春节前,收到在鼓楼工作的朋友的一条短信:除夕夜如有暇,可来鼓楼, 一了敲钟的心愿。除夕夜天交子时, 新春的钟声, 总共一百零八下,经过领导的同意,我有幸和朋友一起敲上三响,推动钟杵, 当——的一响,穿越了 6 个世纪沧桑的黄钟大吕之声,自我手中,传向京华。这件事情让我自豪了整个新年, 要知道, 在此之前, 我的这位朋友在鼓楼工作已经五年,敲钟的机会也不过区区六下—— 63 吨重, 7 米多高,经历 600 年风霜洗礼的文物,岂是随意敲的。在鼓楼上击鼓倒是随意的多,鼓楼上陈列着 25 面牛皮鼓,一面主鼓,是当今中国鼓王,还有二十四面鼓,分别写着二十四节气,象征一年四季, 这里每天都有击鼓表演, 供中外游客参观。可以击鼓的直接原因, 自然是因为鼓是仿制的, 每隔几年重新定制一批, 其中堪称文物的只有一面, 静静的在鼓楼大殿的西侧, 那是庚子国变时留下来的, 残破的鼓面, 伤痕累累的鼓架, 仿佛比对面钟楼上的大钟还要陈旧许多。钟鼓的作用是报时, 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默默奉行的时间准则。不管是朝廷,还是市井百姓,概莫能外,所以钟和鼓,自然也就代表了权贵和民间, 象征着雅和俗。钟自古就是礼器, 制作工艺复杂,原料也是比较珍贵的金属,演奏起来余韵悠长,不绝于耳, 能在天地之间久久的回荡, 仿佛可以走进聆听者的内心, 带给人精神上的享受。据说, 钟声还可以和人的灵魂以及逝去的祖先进行某种交流, 这铸钟敲钟, 当然也就成了一件神圣的事。铸成之后, 是不可以马上就敲的, 必须要用太牢(牛) 的血涂在上面祭祀, 然后才可以敲击, 这个仪式, 就叫做衅钟。现代许多大钟都流传着有人在铸钟时跳入融融的铜汁之中,以身相殉,这才能铸出完美无缺的巨钟的传说, 大概也是源于这古老的仪式吧。那么这钟, 自然也就不是平民百姓可以随意消受的, 纵使你家财万贯, 级别不到, 也别打算享受钟鸣鼎食的待遇。顺便说一句, 钟鸣确实好听, 但是鼎食的滋味想来就不敢恭维了, 大铜锅煮肉片, 辣椒胡椒之类的调料那时也没传到中原, 只好蘸着咸盐吃, 想想那感觉, 肥腻膻腥, 可能还不如老百姓的野菜粥养胃呢。除了野菜粥, 老百姓也需要点精神生活吧, 敲鼓似乎就是个不错的选择。鼓的材料就廉价得多, 携带也方便, 声音还很震撼, 粗狂有力, 节奏鲜明, 既可以作为劳动生产时发号施令的工具, 也可以作为载歌载舞时伴奏的乐器。鼓的种类也很多, 石鼓、铜鼓、各种皮革鼓。总之,钟就好像一位冠冕的王者,鼓就是一个热情奔放的民间少年。钟鼓楼将钟鼓合而为一, 作为一种统御人民生活的报时工具, 正是中华文明雅俗共存的文化表现, 堪称是文化象征含义与实际使用价值兼收并蓄的典范。正因如此, 大凡全国有一点历史的城池, 几乎都有钟鼓楼, 小到抚宁一县, 大到西北二京, 莫不如此。不过规模小的城里, 钟鼓往往并存于一楼, 就连紫禁城里皇家所用的钟鼓, 也都是一并放在神武门的门楼上。钟鼓楼分置的,以西安和北京最著名,保存的也最完好。不过西安自盛唐以后, 因为水土的缘故, 不沾王气也久, 东西分峙的钟鼓楼虽经修缮, 也是壮观空前, 是当地的一处佳景, 不过登临已毕, 心里面到底是感觉多了几分历史的肃穆沉重,往往让人感慨不已,抚今追昔之余, 禁不住要从心里念出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句子。北京的钟鼓楼始建
北京的钟鼓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