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第1页,本讲稿共19页
内容提纲
糖尿病的现状
HBA1C的概念
HBA1C的临床意义
HBA1C测定的注意事项
HBA1C的测定方法
第2页,本讲稿共19页
糖尿病(DM)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l ( ≥200mg/dl )。 2、没有典型症状, mmol/l ( 126mg/dl )或
 mmol/l ( 200mg/dl )者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3、没有典型症状, mmol/l ( 126mg/dl )或
 mmol/l ( 200mg/dl )者
 mmol/l ( 200mg/dl )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二)可排除糖尿病: 1、 - mmol/l 为糖耐量低减(IGT);
如空腹血糖 - mmol/l 为空腹血糖受损(IFG),
均不诊断为糖尿病。  2、若餐后血糖 <  mmol/l 及空腹血糖< 可以排除糖尿病。
第8页,本讲稿共19页
HbA1c的特点
(1)与血糖值相平行
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所以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
(2)生成缓慢
由于血糖是不断波动的,每次抽血只能反映当时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则是逐渐生成的,短暂的血糖升高不会引起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反过来,短暂的血糖降低也不会造成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由于吃饭不影响其测定,故可以在餐后进行测定。
第9页,本讲稿共19页
HbA1c的特点
(3)一旦生成就不易分解
糖化血红蛋白相当稳定,不易分解,所以它虽然不能反映短期内的血糖波动,却能很好地反映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程度,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采血前2个月之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4)较少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
糖化血红蛋白是指其在总血红蛋白中的比例,所以不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
第10页,本讲稿共19页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DCCT、UKPDS等国际大规模临床试验得出结论:证实糖尿病患者经强化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显著降低,各种并发症风险也明显减少。
英国前瞻性研究证实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
糖尿病相关的死亡率: 下降21%
心肌梗死发生率: 下降14%
脑卒中发生率: 下降12%
微血管病变发生率: 下降37%
白内障摘除术: 下降19%
周围血管疾病导致的截肢或死亡率:下降43%
心力衰竭发生率: 下降16%
第11页,本讲稿共19页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1)评价糖尿病长期控制水平,反映出病人在抽血化验前2到3个月之内一段时间的血糖平均水平。
(2)可作为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亦可作为轻症、Ⅱ型、“隐性”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3)作为监测指标来了解患者近阶段的血糖情况,以及估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第12页,本讲稿共19页
HbA1c的临床意义
(4)对预防糖尿病孕妇的巨大胎儿、畸形胎、死胎,以及急、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5)对于病因尚未明确的昏迷或正在输注葡萄糖(测血糖当然增高)抢救者,急查糖化血红蛋白具有鉴别诊断的价值。
(6)对于HbA1c特别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应警惕如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的发生。
第13页,本讲稿共19页
HbA1c的控制标准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推荐的一般HbA1c目标值为<%,
%~6%:血糖控制正常。
%~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8%:血糖控制一般。
%~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5.>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第14页,本讲稿共19页
血糖达标的3个标准
~,
~,
%以下,
达到理想的控制目标,即不仅要控制基础状态下的空腹高血糖,还要控制负荷状态的餐后高血糖,这两个血糖都控制好了,糖化血红蛋白才能降到理想水平,进而延缓和防止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第15页,本讲稿共19页
美国糖尿

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新人
  • 文件大小1.01 MB
  • 时间202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