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鸣溪怪兽马鸣溪怪兽我的家乡在四川省宜宾县,我就出生在县城所在地柏溪镇,在这里上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 1980 年考上大学才离开。从小就知道,在从柏溪到宜宾市的路上,离柏溪 4公里的地方叫马鸣溪,那里有一个在金沙江上的轮渡码头,通往高县方向。实际上,马鸣溪是金沙江南岸由高县蜿蜒而来的一条溪流,我还曾经跟同学一道在它清澈平静的溪水中钓过鱼。清代嘉庆年间印行的《宜宾县志》上记载:“相传土人郑氏牧马于溪上,产一龙驹,一日振鬣长鸣,入于溪中,故名”。在中学时,体育课的 10公里越野长跑项目就是安排跑到马鸣溪折返,这样有 8 公里,再回到学校的 400 米跑道跑上 5圈。那是最艰苦的项目,还要求负重,我记得我是斜跨着一袋沙子跑完的。因此,对马鸣溪可是刻骨铭心了。马鸣溪在我小的时候,听说过在马鸣溪一带藏着巨兽。那当然认为是传说了,却也想象过传说是什么样的细节。我猜想故事中的巨兽潜伏在马鸣溪渡口的金沙江水下,像德国莱茵河上的罗蕾莱女妖那样毁灭从上游来的船只,特别是那些木船, 会被突然张开大口的怪兽吞噬。马鸣溪的指路牌恰好,我在北京大学学的是古生物学专业,包括恐龙在内的史前生物正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我这才了解到, 1952 年在修筑宜塘公路(由宜宾至筠连县塘坝乡,在马鸣溪靠轮渡跨越金沙江,即现在的省道 206 线)时,民工指挥部报告在马鸣溪发现了恐龙化石,关于怪兽的传闻恐怕就是来源于当地群众似是而非的理解和想象吧。马鸣溪渡口当时民工们挖掘出大批石化的骨骼,这个发现很快就反映到宜宾人民文化馆,得到有关人员的注意,并且很正确地认为可能是恐龙化石,有学术上的价值。文化馆及时通报了中央地质部,经过联系之后,首先将一枚爪骨寄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后来改为现名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杨钟健院士鉴定后,确认是恐龙化石无疑,于是决定需将全部材料运来北京研究。宜宾人民文化馆非常小心地把所有材料进行了包装,经过长长的运输过程,最后安全地送达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于是立即开始耗时几个月的修复工作,最终为杨钟健院士呈上了精美的研究标本。杨钟健院士是中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他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领导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开创性地研究了中国的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化石,命名了一系列的恐龙,其中就包括马门溪龙。杨钟健院士杨钟健 1897 年出生于陕西省华县华山脚下的一个同盟会会员家庭,从小便受到有益的启蒙教育, 1917 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可以说是我的老学长了。他1924 年赴德国慕尼黑大学继续在古生物学上的深造, 1927 年获得博士学位, 回国后即在 1928 年开始主持周口店的发掘工作。杨钟健先生在解放前就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和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直到 1979 年病逝。他一生发表的学术性文章达 500 多篇,包括 20多种专著,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界著述最多的少数几个学者之一。杨钟健院士终生为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和古人类学研究呕心沥血,贡献了他的一切。毛泽东给杨钟健的信函杨先生在青年时代就充满了爱国热忱,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发起组织了“旅京陕西学生联合会”,在报刊上发表多篇揭发军阀暴政的文章,并积极参与了“五四”运动在天安门前的集会和游行。他加入了邓中夏等发起成立的“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并作为北方学生代表赴上海活动。 1918 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杨钟健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同毛泽东先生,早在‘五四’之前的北大便有接触”。1921 年杨钟健当选为少年中国学会执行部主任,即给当时在湖南长沙文化书社工作的毛泽东写信,请其补填加入少年中国学会的志愿书。毛泽东很快回信,说明在此之前的某一时间,他已经志愿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杨钟健则早已期盼着毛泽东正式成为自己参与创办的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员,二人的思想沟通,彼此心照不宣。毛泽东信函的内容杨钟健早期的学术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北方新生代地质及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1934 年秋天,他赴山东新泰、蒙阴等地,调查有关地层及恐龙化石。 1936 年春,他与美国古生物学家去山西、四川考察地质,并会同四川大学的学者在荣县采集恐龙化石,从此逐渐转向爬行动物化石及中生代地层的研究。 1937 年“七七”事变发生,日军进入北平,杨钟健潜行南下,后随地质调查所转移到昆明,不久即去禄丰、路南等地踏勘,在禄丰发现大批骨化石,这便是后来举世闻名的禄丰恐龙动物群。恐龙分为两个不同而又相关的目——蜥臀目和鸟臀目,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腰带的构造不同。蜥臀目又分为蜥脚亚目和兽脚亚目,或者叫蜥脚类和兽脚类。来自宜宾马鸣溪的这批材料属于同一个蜥脚类恐龙个体,保存下来的部分包括 14枚颈椎、 5枚背椎、 3
马鸣溪怪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