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杨德涛案例.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看云识天气》教学案例杨德涛襄阳市襄州区龙王镇第二小学一、教材分析(1) 内容分析:《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课文,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从写作上看: 层次清楚, 有纲有目; 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 语言生动活泼, 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此外还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2 )教材的处理: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做为教学内容来看,切入点很多,过去通常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 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和说明方法, 但从新教材看, 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 强调的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甚至提出, 教学时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体, 显然课文作为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 因此, 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 我兼顾了两个方面: 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 抓住主要信息, 概括内容大意, 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是适当介绍说明文的有关知识。二、教学设计思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一篇篇课文是一个个的信息库,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个意义上讲, 应该是理解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过程。基于此认识, 我设计了三张表格让学生从课文中获取知识。学生要填表, 势必认真研究课文, 理解、收集、整理、运用课文中的信息, 在探究的基础上, 明确各种各样的云和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七年级( 1 )班的学生分为 6 组, 每组设组长一名,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 学生阅读有一定的速度和能力, 生字词有独立解决的能力, 小组的合作、探究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本课采用“小团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 文章紧扣题目, 层次清晰, 首先从总体上说明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 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本文内容虽通俗易懂, 但学生对本文语言的生动准确特点需要教师点拔, 再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解决。在学法上, 本人让学生注意观察近十天的天气情况和云的关系;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一些资料如图片、资料等, 以加强对云的知识和天气知识的了解; 识记和搜集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并学以致用,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去。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解作者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能力目标:理清本文写作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复习巩固比喻修辞,并在写作中运用比喻修辞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活, 学习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 与天气有关的谚语) 创新目标: 把本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并学写简单的说明文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从两个方面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理解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 2 、难点:了解本文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课时划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 、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 、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 、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杨德涛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80 KB
  • 时间2016-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