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的定义
(2002年AST/ERS国际多学科共识)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s)是一组弥漫性肺实质性疾病(DPLDs)和/或间质性肺病(ILDs),由异质性非肿瘤性疾病组成。其特征关IPF的现代概念
IPF为一种主要局限于肺的独立疾病,具有特异的临床和病理表现
病因不明,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与其他IIPs有显著不同
渐进性自然病程,对皮质激素等治疗反应差,中位生存期年,并病毒感染可突加重,出现DAD,导致死亡
*
2021/1/12
非特异性性间质肺炎(NSIP)
Katzanstein及Fiorelli 1994年提出,指不符合任一特定病理类型的IIP,预后较好,对皮质激素等治疗反应佳
Ⅰ型:病理改变以间质炎症为主,预后最好
Ⅱ型:兼有炎症及纤维化
Ⅲ型:以纤维化为主,预后差
*
2021/1/12
NSIP临床表现
中位发病年龄4050岁,较IPF约早10岁,可见于儿童,与吸烟无关
亚急性起病,就诊前病程较IPF短,
气短、咳嗽、乏力,半数体重减轻(平均6kg)
少数有发热,10% 35% 有杵状指
两肺底湿罗音,吱吱样高调杂音
肺功能改变较轻,50%以上BALF淋巴细胞显著增高
*
2021/1/12
NSIP影像学所见
CXR:两下肺野片状肺实质影,兼有间质索条影
CT/HRCT:80%磨玻璃影(1/3为仅有异常),胸膜下;52%索条或网状影,少数有牵拉性支扩;27%肺实变影;仅4%蜂窝状影
*
2021/1/12
NSIP影像学
*
2021/1/12
NSIP病理组织学所见
不同程度的间质性炎症或纤维化,不具有UIP、COP、DIP或LIP的特征;纤维化改变均一,无成纤维细胞灶;肺泡隔以淋巴细胞、肥大细胞浸润为主,但不及LIP密集;无OP、DAD和透明膜形成;无或极少嗜酸细胞
诊断用排除法,病理定为NISP后,应再次评估病情,除外胶原血管病等已知病因的NSIP
*
2021/1/12
NSIP第一组病理改变
*
2021/1/12
NSIP第二组病理改变
*
2021/1/12
NSIP第三组病理改变
*
2021/1/12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
COP由Davison等1983年提出。1985年Epler称本病为阻塞性细支气管炎伴肌化性肺炎(BOOP)。病理特征为肺泡道、肺泡及细支气管的机化
*
2021/1/12
临床表现
平均发病年龄55岁,男女无差别,不吸烟者多(约21),就诊前病程<3个月
咳嗽、气短、咳白色清痰、体重减轻、多汗、畏寒、间断发热、乏力等,酷似感染
湿罗音,无杵状指
血沉快,C-RP升高,血WBC升高
肺功能混合性通气障碍,BALF淋巴细胞增高,可达40%
对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好,极少发展为呼吸衰竭
*
2021/1/12
COP影象学所见
CXR:双或单侧片状实变影,可见小结节影或>1cm结节影,少数有网状结节状影
CT/HRCT:90%肺泡实变,实变区空支气管征,多位于胸膜下和支气管周围;50%支气管束周围有小结节影,15%>1cm,可有毛刺;60%磨玻璃影,与实变区并存。须与肺泡癌、淋巴瘤、结节病、肺炎等鉴别
*
2021/1/12
COP 影像学
*
2021/1/12
COP病理组织学改变
累及肺泡道和肺泡的机化性肺炎,细支气管腔内可有息肉样疏松结缔组织阻塞(息肉样阻塞性细支气管炎,PBO),构成X线结节影,肺结构基本保持,轻度间质炎细胞浸润,Ⅱ型上皮增生,巨噬细胞增多,泡沫化
*
2021/1/12
COP病理改变(OP)
*
2021/1/12
急性间质性肺炎(AIP)
急性进展性、特殊类型的间质性肺炎,病理为机化型弥漫性肺泡损伤(DAD),临床酷似ARDS,即Hamman Rich综合征
临床表现
平均发病年龄50岁,与吸烟无关,往往先有病毒性上感史
畏寒、发热、肌痛、关节痛、乏力
数日后进行性劳力性呼吸困难
肺实变征及广泛湿罗音
迅速出现低氧血症,呼衰,需MV维持
多数病人符合ARDS诊断,病死率>50%,12月内死亡
*
2021/1/12
AIP的影像学所见
CXR:双肺实质性片影,伴空支气管征,两肋膈角透明,阴影扩大至全肺实变
CT/HRCT:早期:多发片状磨玻璃影(地图影 ),下肺和低垂部位;晚期:机化,支气管血管束扭曲变形,牵拉性支扩,胸膜下网状影和蜂窝状影
*
2021/1/12
AIP 影像学
*
2021/1/12
AIP的病理组织学改变
弥漫性,轻重不一;急性期渗出为主,肺泡壁水肿增厚,透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