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情况编辑潍县萝卜(图 2) [1] 潍县萝卜的栽培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的《潍县志》就有关于它的记载。其主要产地白浪河及虞河两岸,地处平原,土壤多为轻粘壤土,保肥保水性好,有机质、磷、钾等元素含量较高, 土壤钾含量达 150ppm 左右。据科学研究证明, 钾对于萝卜品质的形成和提高具有特殊作用。[2] 潍县萝卜过去主要在潍坊市郊区以小菜园零星种植, 虽有 300 多年的栽培历史, 但由于是自产自销, 不成规模, 所以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潍坊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整合资源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生产,使潍县萝卜产业发展迅速。 1999 年潍城、奎文、寒亭三大主产区种植面积不足 200k ㎡,到 2007 年达到 2000k ㎡, 总产量 9 万吨以上。其中秋茬 1333k ㎡,总产量 6 万吨左右,主要供应冬季和早春市场;早春小拱棚和冬季日光温室栽培 666k ㎡,主要供应晚春和夏、冬季鲜萝卜市场。[3] 2地理分布编辑潍县萝卜的主产地分布在潍县城( 今潍城区) 的周围, 白浪河、虞河和潍河一带, 尤以北宫附近所产为最佳。潍城区、寒亭区、昌乐、益都、临朐、安丘等县区已大面积种植,江苏、福建、浙江、山西、河北等省也有引种。[4] 3产地环境编辑潍坊地处胶东半岛与山东内陆的中间位置, 北临渤海湾, 具有四季分明的季风区大陆性气候, 年无霜期 180 ~ 200 天, 年降雨量 600 ~ 900mm , 年均日照时数 2500 ~ 2700 小时。8、 9、 10 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 、 和 ℃,8~ 10 月昼夜温差为 ~ ℃。气候温和、温差较大、光照充足、降雨量适中的气候条件, 有利于潍县萝卜的生长和养分的积累。潍县萝卜主产区在原潍县周围, 为冲积平原, 地势平坦, 土层深厚, 土壤肥力较高, 地下水资源丰富, 轻粘壤土, 微碱性, 保水保肥能力强, 土壤及水中可溶性钾含量高, 正是这样特定的气候条件和土壤基础, 孕育了优质的潍县萝卜品种, 辅以配套完善的栽培技术措施和营销策略,创造了享有盛誉的潍县萝卜品牌。[5] 4品种特点编辑潍县萝卜主要有大缨、二大缨、小缨等几个品种,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羽状裂叶, 叶色深绿, 叶面光亮。肉质根为长圆柱形; 肉质根出土部分多, 皮深绿色或绿色, 肉质淡绿至翠绿色。大缨萝卜: 叶丛较开张, 植株生长势强。大头羽状裂叶, 叶色深绿, 裂叶大而厚。肉质根长圆柱形,长 30 厘米左右,入土部分外皮白色。肉质淡绿色,质地较松脆,微甜,辣味小。因主要适用于熟食菜用,而且熟食菜比例下降,该品种只有少量栽培。小缨萝卜: 叶丛半直立, 植株生长势较弱。大头羽状裂叶, 裂叶边缘缺刻多而深, 叶色深绿, 裂叶较小而薄。肉质根为长圆柱形,长 25 厘米左右, 径粗 5 厘米左右。肉质根出土部分占总长的 3/4 ,皮较薄,外披一层白锈,灰绿色。入土部分皮白色,尾根较细。肉质翠绿色, 生食脆甜、多汁, 味稍辣, 主要用做生食。该品种单株肉质根重约 公斤。该品种表现抗病、丰产、品质好,是潍县萝卜中的主栽品种。[6] 5药用价值编辑营养成分潍县萝卜营养丰富,堪称为保健食品。据检测,潍县萝卜肉质根中还原糖含量 % ~ % , 可溶性固形物 6% ~ 7% , VC300mg/kg , 干物质 7% 左右, 淀粉酶 260 ~ 280 个酶活单位,另外还含有钙、铁和芥辣油等。据《潍县志稿》中记载,潍县萝卜味辛,入药能行气、化痰、消食。潍县萝卜含有淀粉酶,所以有治疗积食腹胀、咳嗽多痰的功效。最新研究表明,潍县萝卜中含有木质素,能使人体的巨噬细胞活力提高 2~3 倍,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有防癌的作用; 同时含有一种能分解亚硝酸铵的酶, 可减少亚硝酸盐的致癌作用。此外,生食萝卜还可以降低胆固醇,减少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7] 做法凉菜: 大地丰收用料:生菜 150 克,洋葱 150 克,莴笋 150 克,大葱 150 克,青萝卜 150 克,白萝卜 150 克,黄瓜 150 克,甜面酱 100 克,味精 3 克,香油 10 克,白砂糖 5克做法: 各种蔬菜冲洗干净, 控净水; 洋葱、大葱去掉皮, 削去两头切成段; 莴笋去皮切成6 厘米长的条; 青萝卜、黄瓜切成 6 厘米长的条。将以上蔬菜分类摆于大圆盘或小竹筐内; 甜面酱加味精、少许糖和香油搅匀,同蔬菜盘一起上桌。特色:蔬菜清脆爽口,佐酱食更有味道。[8] 价值潍坊萝卜的药用价值,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萝卜乃蔬中最有益者”, 生食有开胃健脾、清热解毒、理气降浊等功效。如饭后腹胀,生食能及时嗝气,顿感舒适; 如滞食不消, 可将萝卜切片与山楂服用; 冬季感冒, 可边吃萝卜边喝热茶,
潍县萝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