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文化讲座提纲
2010年湖南大学生中华“孝”文化讲座
原文地址:中华“孝”文化讲座提纲作者:江南一痕
主办:湖南省大学生书画联合会 长沙学院
地点:长沙学院会堂 出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不足以全信,但也可以从中看出人们对孝道的崇敬。 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敬重、报答;对父母身心的关爱、侍奉---“-孝”,是子女们永恒的话题与毕生的责任。 “孝”与“悌”一般都连在一起讲。孔子在重视孝的同时,将“悌”与“孝”字并提,他要求人们做到“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论语》中还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后来的孟子也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可见儒家将“悌”的意义看得很重。 “悌”主要指尊敬兄长,弟兄相亲。《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孝与悌相联系,是为适应古代家庭宗法制度提出来的。儒家视“孝”为“仁”的根本。从现实意义上讲,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则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之一。 在人的血缘关系中,除了父子关系之外,最亲近的就是兄弟关系了。兄弟是一母所生,从小在一起长大,密切得如手足。所以人们很赞赏和睦的兄弟关系。在封建大家庭中兄弟之间的关系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安定。可见“悌”的重要性。现在虽然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既使有兄弟姐妹,长大后也要各自立生活,然而当一个人遇到困难需要求助于别人时,首先想到的还是兄弟。在现代社会中“悌”的思想更应该推广为同事,朋友之间的尊重友爱。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敬而不矢,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具有“敬而不矢”,“恭而有礼”的品格,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因此更需要团队精神,更需要“悌”的思想的扩大和延伸。 三,当代中国“孝”文化缺失的现象。 (一),孝文化缺失现象普遍。有许多朝代也宣扬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希望借助孝道的宏扬,让社会呈现出一片温馨和乐的景象。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功利主义思想的盛行,亲情逐渐冷漠淡薄,对长辈的敬顺也渐渐地消逝褪色,所谓“E时代”的青年人对孝顺的概念也渐渐地模糊了。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十分危险的信号。一个人,假如对含辛茹苦抚养自己长大的父母尚且不去关爱,他又如何能去爱他人,爱工作,爱社会,爱国家,爱人民呢?孝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而成了社会的需要。有这样一个故事:日本某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去一家公司求职,公司的社长(经理)审视了那位学生的情况后,突问:“你给你父母洗过澡吗?”学生茫然。学生临离去时,社长说:“明天你再来,但一定要给你妈妈擦次身。”学生照办了,并被公司录用。被录用时,那学生激动地对社长说:“在给我母亲擦身时,见母亲为我辛苦一辈子而导致身子干瘪时,我流泪了,过去我对母亲关心太少了,抱答太少了,感谢你给我上了一堂真切的孝心、爱心教育课。 关于不孝的定义:所有违背父母意愿的行为都应该视为不孝。我归纳出如下几种类型:
1,叛逆型------对父母的言行严加抵触、或顶撞;有怨恨,责怪等;
2,依赖型------有手有脚不劳动,当“肯老族”;
3,虐待型-----对父母不断不恭不敬,反而大打出手。在经济、身体上、心里上进行虐待:
4,
中华“孝”文化讲座提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