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工程概述 1
二、工程地质 2
三、组织机构及人员、职责 5
四、应急人员、设备、物资 8
五、报告机制 11
六、应急流程 13
七、应急救援抢险施工预案 14
双鹰顶隧道坍塌专项应急预倾角30°
7
不明
地貌上无明显痕迹,为隐伏断裂。
〔4〕水文地质特征
隧区地下水较发育,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中。按设计预测,隧道最大涌水量为8128 m3/d。其中:DK439+660~DK443+750段正常涌水量6021 m3/d,最大涌水量8128 m3/d ;DK443+750~DK445+000段正常涌水量3378 m3/d,最大涌水量4560 m3/d;DK445+000~DK447+160段正常涌水量2129 m3/d,最大涌水量2874 m3/d;DK447+160~DK448+935段正常涌水量1762 m3/d,最大涌水量2379 m3/d。
〔5〕可能发生坍塌的不良地质
隧道可能发生坍塌的不良地质主要采空区、下穿水库、浅埋段、偏压段、
断层破碎带、软弱围岩段。
① 采空区
线路DK446+100~DK446+800右侧约300m为废弃万年坑采空区,在十九世纪十年代以前,曾经是多金属矿的开采点。矿区内层间破碎带及各种断裂发育。采空区范围位于线路右侧300m以外,矿井坑底最低标高约170m,隧道路肩标高约70m,两者高差约100m,综合分析采空区对隧道影响较小,但采空区开采年代久远,坑道内可能有大量积水,且F6、F7断层有可能与水体相通,隧道开挖时可能发生断层遇水滑塌事故。
②下穿水库
F6、F7断裂带可能与在建的新桥水库,可能和联通,施工中存在断裂破碎带遇水突变的可能,产生隧道坍塌事故。
③浅埋段
隧道进出口洞口浅埋段一旦遇到雨季或地表水渗透、DK444+875~DK444+905下穿浅埋河溪段,均易发生坍塌事故。
④偏压段
隧道出口存在极其严重偏压,一旦遇到雨季或地表水渗透、冲刷,极易发生地表滑移,从而导致洞内发生坍塌。
⑤断层破碎带
断层破碎带施工时,极易发生初期支护破坏、掌子面滑塌导致的坍塌事件,施工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⑥软弱围岩段
软弱围岩段施工,突遇围岩变化、软弱夹层、隐形软弱夹层、裂隙水突然加大,初支失稳,均有可能造成隧道坍塌。
三、组织机构及人员、职责
1、指挥部成立应急组织机构,配备充足的应急资源。
1〕人员及管理机构
组 长 :任树斌
副组长: 宋振军
成 员: 周建勇 李登民 卢红军 刘永平 黄 波 茶新邦
楚小平 宋海宏 李海波
一工区责任人:李华煜
二工区责任人:王创造
三工区责任人:王建平
2〕职责
组长职责:作为指挥部应急预案最高领导者和决策者,组长根据事件、事故的相应级别宣布采取对应措施,分析紧急状态,确定相应报警级别,启动和终止应急预案程序、应急抢险救援指挥系统立即投入运作,在现场设立指挥场所,实施救援抢险工作。
副组长职责:在组长领导下,负责应急机构的日常工作〔人员培训、演练,物资准备,设备维护等〕,进入应急状态下,协助组长组织人员、设备、物资到场。
成员:在组长领导下,具体负责落实工作。
工区责任人:根据应急预案要求,落实本工区应急人员、设备、物资工作,进行日常培训,进行演练学习,在应急状态下,落实人员、设备、物资的进场,负责落实救援抢险工作的实施。
2、应急人员
应急人员共分6个小组:通信联络组、技术支持组、现场保卫组、抢险救援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一旦启动应急预案,应急人员在1个小时内到达救援现场,在现场指挥部的领导下,负责现场应急救援具体工作。
2〕职责
通信联络组:确保最高管理者和外部联系畅通、内外信息反应迅速;保持通讯设施和设备处于良好状态;负责应急过程的记录与整理及对外联络,应急状态下作为对外唯一的消息提供者。
技术支持组:提出抢险及防止事故扩大的临时应急方案和措施;指导抢险组实施应急方案和措施;根据平时演练的情况,修补实施中的应急方案和措施存在的缺陷;绘制事故现场平面图,标明重点部位,向外部救援机构提供准确的抢险救援信息资料。
具体负责以下工作:
a、设计地质资料、实际地质描述,
b、提前制定好救援技术方案
c、现场救援技术指导
d、防止二次坍塌的技术方案
现场保卫组:设置事故现场警戒线、岗,维持工地内抢险救护的正常运作;保持抢险救援通道的通畅,引导抢险救援人员及车辆的进入;抢救救援结束后,封闭事故现场直到收到明确解除指令。
具体负责以下工作:
a、负责做好现场保护工作,隔离事故或灾害区域,保护现场、维持秩序、疏通交通工作,对事故发生地的周边道路实施有效的管制,为救援工作提供畅通的道路。
b
双鹰顶隧道坍塌应急预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