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抗真菌药物分类两性霉素 B棘白菌素类小结三唑类一、抗真菌药物分类药物结构代表药物作用机理多烯类 polyenes 制霉菌素两性霉素 B 与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结合唑类 azoles 咪唑类:酮康唑三唑类: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抑制真菌中由细胞色素 P450 介导的 14 α-甾醇去甲基化棘白菌素类 echinocandins 米卡芬净卡泊芬净非竞争性抑制β-(1 , 3)-D- 糖苷合成酶丙烯胺类 allylamines 特比萘芬抑制真菌的麦角鲨烯环氧化酶其他合成抗真菌药氟胞嘧啶抑制 DNA 和 RNA 的合成二、两性霉素 B ?适应证及临床应用?药代动力学特点?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两性霉素 B含脂复合制剂适应证及临床应用?本品体外对多种真菌具高度抗菌活性,对多数真菌的 MIC 为 ~ 1mg/L 。波伊德氏假霉样真菌、镰孢菌属、部分曲霉耐药。?两性霉素 B尚可作为美洲利什曼原虫病的替代治疗药物。?主要用于诊断已经确立的深部真菌病,且病情危重呈进行性发展者。?剂量: 1~ 5mg 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增至每次 ~ ~ 每日或隔日增加 5mg mg/kg 时即可暂停?最高每日剂量不超过 1mg/kg ,疗程 1~3个月,也可长至 6 个月,视病情及疾病种类而定。?应用时先以灭菌注射用水 10mL 配制本品 50mg ,然后用 5% 葡萄糖注射液( 以上)稀释,滴注液的药物浓度不超过 ,避光缓慢静滴,每次滴注时间需 6h 以上。药代动力学特点?口服、肌注均难吸收,临床采用缓慢静脉滴注给药。?本品分布容积为 4~ 5L/kg 。蛋白结合率为 91% ~ 95% 。血消除半衰期成人约为 24h 。?本品在肝组织中的浓度最高,占给药总量的 %,其余依次递减: 脾( %)、肺( %)、肾( %)。?本品在炎性胸水、腹水和滑膜腔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低于同期血药浓度的 50 %。脑脊液中浓度极少超过同时期血药浓度的 %。?在体内经肾脏缓慢排泄( 2 周至数月),每日约有给药量的 2% ~ 5% 以原形排出,停药后自尿中排泄至少持续 7 周,在碱性尿液中药物排泄增多。?本品不易为透析清除。不良反应?输注相关不良反应:寒颤、高热?肾功能损害:几乎所有患者在疗程中均可出现?低血钾、低血镁?血液系统毒性反应:最常见正色素性贫血?消化系统反应?肝毒性:较少见?心血管系统反应:多见于静滴过快时?局部反应:血栓性静脉炎?神经系统毒性:感觉神经障碍,尤其滴速过快?骨骼肌肉系统?变态反应注意事项?禁用于对本品过敏的患者?治疗期间定期严密随访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镁、血钾、心电图等,如血尿素氮或血肌酐明显升高时,则需减量或暂停治疗,直至肾功能恢复。当治疗累积剂量大于 4g 时可引起不可逆性肾功能损害。?为减少本品的不良反应,给药前可给解热镇痛药或抗组胺药,如吲哚美辛或异丙嗪等,同时给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 25 ~ 50mg 或地塞米松 1~ 2mg 给药前 30min 静脉推注。?慎用于肾功能减退患者,老年患者肾功能有生理性减退,宜按肾功能减退的程度减量应用。 r >90ml/min 肾功能减退( Ccr ml/min )时调整剂量 50-90 10-50 <10 - q24h q24h q24h q24-48h 药物相互作用?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排钾利尿药可加重两性霉素 B 诱发的低钾血症。?本品所致的低钾血症可增强潜在的洋地黄毒性。与洋地黄苷同用时应严密监测血钾浓度和心脏功能。?与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等同用时可致 Q-T 间期延长。?本品诱发的低钾血症可加强神经肌肉阻断药的作用,两者同用时需监测血钾浓度。?氨基糖苷类、抗肿瘤药物、环孢素、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等肾毒性药物与本品同用时可增强其肾毒性。?氟胞嘧啶与两性霉素 B 具协同作用,但本品可增加细胞对前者的摄取并损害其经肾排泄,从而增强氟胞嘧啶的毒性反应。两性霉素 B含脂复合制剂
特殊使用抗真菌药物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