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性问题教学策略研究
楼幸子
[摘要]应用性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应用性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小学生逻辑理解能力相对较弱,而应用性问题多是经过数学处理的习题,以文字描述为主,数量关系隐藏在文字描述之中通性通法,并注重不同知识点的横向联系。
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特别是在解答应用性问题时,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数学阅读能力是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教师在教授应用性问题,首先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中数学阅读能力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当前许多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较差。在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读题,多让学生读题,逐步让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学生才能自己掌握解题的“钥匙”,做到自己读懂题目,理清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如题:郭小梅和李小强拿出同样的钱一起去买同一种铅笔,郭小梅要了13支,李小强要了7支,郭小梅又给了李小强6角钱。问每支铅笔多少钱?这个题目接近学生生活,学生似乎非常容易理解,然而,学生在解答的时候却极易出错。题目中郭小梅比李小强多买了6支,郭小梅比李小强多花了多少钱呢?是6角吗?这就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也是文字理解的难点。将其还原为生活原型,两个学生开始拿出同样多的钱,一个学生给另一个学生6角,这时得到钱的学生比对方多1元2角。本题中,给学生的感觉是李小强最后只剩下了6角钱,实际这时郭小梅是在原来付的钱的基础上又多花了6角钱,所以,郭小梅还是比李小强多花1元2角。这儿弄清楚了,整个问题就迎刃而解。再如,前面所提到的将木头锯成2段和锯成4段的题目,只要让学生拿一张纸将其分分试试,问题很容易就理解了。将现实生活抽象成题目,再将题目还原为现实生活,学生对应用性问题就不再感到头疼了,题目理解了,问题的解答也自然就简单了。
,注重学生建模能力的有效培养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它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在近几年的教学和考试中,我们也感觉到数学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日常教学中,数学思想是隐含在解题方法之中的,思想与方法相辅相成。但是,解题方法是具体的,数学思想是抽象的,需要从解题方法中提炼、总结出数学思想。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教学中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如通过对具体数学方法(交换法、图表法等)的学习,帮助学生逐步体会、领悟到相应的数学思想。
如题:植树节到了,二(1)班和(2)班共有97棵树苗,这时,从(1)班取过14棵树苗给(2)班,结果(1)班的树苗还比(2)班多了3课,问两班原来各有多少棵树苗?这个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同样是学生容易理解错的,为此,老师让学生现场模拟题目,用学生的铅笔代替树苗,用一组、二组代替(1)班、(2)班,学生现场一试,问题自然解决。而之后学生再遇到此类的题目就自然能理解之间的数量关系了。
数学建模是解答应用性题目的关键一步,数学抽象是建模的关键和基本方法,即将题目中文字性的表述用抽象的数学符号表达出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善于构建数学模型,注意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归纳和建模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应用性问题教学策略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