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制造历史上古时代人们最初发现白茶的药用价值后,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进行储藏保存起来,用于祭祀、治病等备用,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 白茶" 的诞生。一千多年前,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 “永嘉(今温州)东(南)三百里有白茶山“,据茶界泰斗陈椽教授考证: “永嘉南三百里福建的福鼎系中国白茶原产地,白茶山是指有“海上仙都”美誉的国家级风景 名胜区福鼎太姥山”。清代名人周亮工在《闽小记》中更是清楚的记载:”太姥山古有白茶, 今呼白毫银针,产者性寒凉,色香具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功同犀角, 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福鼎白茶企业尤其是白茶的地位和成就主要体现在“六珍”: 珍祥福地、珍稀物种、珍贵茗品、珍宝工艺、珍异妙韵、珍奇功效。上古时代人们保存白茶的方法也是今天传统白茶所延续的制茶工艺, 据《福建地方志》和现代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教授《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中记载, 白茶早先由福鼎创制于清嘉庆初年( 1796 年) ,当时以“福鼎菜茶”的壮芽为原料制成银针; 约在咸丰六年( 1857 年), 福鼎选育出福鼎大白茶茶树良种后, 于光绪十二年( 1885 年) 开始以福鼎大白茶芽茶制银针, 称白毫银针。近代从 1885 年开始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制银针后, 1891 年开始外销,在 1910 年左右, 福鼎有红茶“白琳工夫红茶”出口, 白茶常被茶商用于在撒于红茶的表面上装箱出口,到了 1912 年茶商把红茶与白茶分装, 白毫银针则变成单独的商品, 1912-1916 年为极盛时期, 1917-1921 年受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销路一落千丈, 直至 1934 年起白茶产销才开始逐渐好转, 从福鼎市县志上看,在 1937 年白茶有少量的出口,“二、五大斗上等白毫银针, 木箱封闭民船运输, 由福州外运出口”在解放战争时期,白茶只有少量加工,抗日战争结束后( 1946 年) ,一位傅姓的广东茶商, 在白琳康山村试制福鼎白茶中的白叶茶- 白牡丹, 开始共加工白牡丹约有 吨, 次年广东茶商扩大白牡丹的生产, 随后茶农也将晾晒的白牡丹茶销售给茶商, 此后, 白牡丹的这个茶名就福鼎各个茶区叫开了。解放后, 福鼎划为红茶产区,白牡丹就
白茶历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