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杜牧 唐朝
清明时节(shíjié)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1页/共19页
第一页,共20页。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mùchūn)之交,也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人们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日子接近,渐渐地清明与寒食就合二为一了,寒食节成了清明节的一个别称,也成了清明节的一个习俗。
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sān tiān)。一直延续至今。
第5页/共19页
第五页,共20页。
清明节的习俗(xí sú)
你知道有哪些?
第6页/共19页
第六页,共20页。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 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jì sǎo)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xí sú)
第7页/共19页
第七页,共20页。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dàochù)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踏青(tàqīng)
第8页/共19页
第八页,共20页。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yīncǐ),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植树(zhí shù)
第9页/共19页
第九页,共20页。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zhèyàng)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放风筝
第10页/共19页
第十页,共20页。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míngrì),男清明祭祖,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扫墓(sǎo mù)
第11页/共19页
第十一页,共20页。
清明节扫墓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习俗。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这一名族传统,2008年正式将清明节确定为我国的法定假日。为了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民族传统, 继承革命遗志(yízhì),让我们共同踏上被记忆尘封已久的革命道路,共同追忆那红色足迹!
扫墓(sǎo mù)
第12页/共19页
第十二页,共20页。
缅
怀
先
烈
继
往
开
来
《站在烈士(lièshì)纪念碑前》
誓词
第13页/共19页
第十三页,共20页。
向战斗(zhàndòu)在兰州土地上的英雄们致敬
第14页/共19页
第十四页,共20页。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qíqiú)长寿的意蕴。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 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插柳
第15页/共19页
第十五页,共20页。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kěyǐ)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插柳
第16页/共19页
第十六页,共20页。
看到了这些(zhèxiē)在中国得到传
小学生清明节主题班会二学习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