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
浅谈轼小品文的风格
-
. 在任何逆境中始终坚持高风亮节。因而全文实际上是作者对自己的过去的总结,对现在的肯定,对将来所追求的更高境界的憧憬。而末尾一句饱蘸情韵的自嘲,不仅不给人一种颓唐,绝望之感,反于幽默的语言之中,触到他那抗争、乐观的性格。如此立意,于寥寥数语中完成了一幅清晰的自画像。正是"不着一字,丽尽得风流"。
轼的创作个性,应该说成熟于他四十五岁贬官以后。我们知道轼一生从未真正"退隐"、"归田",但他在自己的*些小品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以前一些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之士更深刻、沉重。因为,轼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似乎不是对仕途险峻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纷纷扰扰终究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深沉思索。?记游松江?就微妙地表现了一种万籁俱寂的心理。遥想七年前与自己一样渴望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挚友,如今"皆成异物", "无复孑遗矣",轼怎不怅然长叹:
"追思曩时,真一梦耳!"?书<前赤壁赋>后?、?与王庆源?等,也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同样的心情。但如果我们更深一步地去分析轼的这些人生感慨,我们就可透过那些"空漠之感"的表象而理解到:这位失意才子真正执著追求的,乃是一种向上和独立的精神。这才是其灵魂的核心。正当他陷入超尘不得,入凡不愿的矛盾中时,释道思想帮助他在辗转迁谪于天涯海角的人生道路上,找到了精神遁避的渊薮,这就是他津津乐道的"心安法"。所谓"心安",就是虽则生活在尘世,但精神却自由飞翔于"物外矽。他宣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假设人悟此,就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东坡小品·记游松风亭?。下文凡录自此书之小品,皆不署书名)他要以游心世外,随遇而安来打发一切苦闷烦恼。因为他懂得,生命最大的限度只有"百年三万日",但这已经够长了,如果他寻找仙丹失败,尘世生活的每一刻依然美好。他常从人皆狼狈,我单独在的"无波真古井"船的心境中透发出旷然自得、放逸自乐的情韵,蔑视环境的风浪迭起,坚持自己的航向。这种独立无羁的性格和思想上的"顿悟"使轼中、晚年的小品文形成了一种嘻笑怒骂皆成妙笔的特点。在他的眼里,几乎没有什么事不可以入文,也没有什么事无趣。任何平板无味的东西,一到他的脑袋里,就有了新意;一到他的笔下,就妙笔生花,趣味横生。面对友人赠送的一普通的琴,他会提出"假设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假设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与彦正判官?)的怪问题。为宽慰贫困的友人,他想得出"作怪石古木一纸。每遇饥时,辄以开看,还能饱人否"(?与贾耘老?)的新奇主意。要讥讽世上欲为不义而又以文美名者,他想得出"僧谓酒为般假设汤,谓鱼为水梭花,鸡为钻篱菜"(?僧文荤食名?)之类的妙喻。要嘲弄庸医害人荒唐之方,他又有"服绢本以御寒,今乃以充服食,至寒时当盖稻草席耳。世言著衣吃饭,今乃吃衣著饭耶"(?记服绢?)之语。?管参寥?里所表达的感情更是千头万绪,有抚慰友人的强颜作笑,有无可奈何的自慰,幽默、乐观背后又有隐痛。"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一句,更见其牢骚和愤懑,一个不低头,不怨恨的达士形象跃然纸上,很见作者的笔力。
总之,这种"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的风格,是轼所特有的。这种意,又处处以"我"之感为核心,故其立意大都值得玩味,很富于哲理,能在读者的心弦上震起颤音。
二
轼的小品文往往"只随事记录便是",而在谋篇方面,一个最突出的特色是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这主要表达在两个方面:
(一)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比方?记酿酒?:
予虽饮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
君。州酿既少,官酤又恶而贵,遂不免闭户自酿。曲既不佳,
手诀亦疏谬,不甜而败,则苦硬不可向口,慨然而叹,知穷
人之所为,无一成者。然甜酸甘苦,突然过口,何足追计?取
能醉人,则吾酒何以佳为?,但客不喜耳。然客之喜怒,亦何
与吾事哉!
起笔写"予"日欲把盏为乐",且"不可一日无此君"。但轼贬官时,经济十分拮据,当地产酒少,官家酒店又态度恶劣,酒价昂贵,只好"闭户自酿",这里已经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之情;加上酒母"不佳",制酒的方法又"疏谬"了,以致酿酒失败。于是,慨然而叹,牢骚满腹。既然酒苦涩不能饮,日欲把盏不能为乐,还有什么可写的呢?但想到"突然过口"之物,味道好不好"何足追计",我只求酒能醉人,只是客人不喜欢这种酒罢了。但"客之喜怒"又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两个"然"字,展转写出了作者自我排遣的
浅谈-苏轼小品文风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