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鱼玄机
临风兴叹落花频,芳意潜消又一春。
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
红英只称生宫里,翠叶那堪染路尘。
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方恨买无因。
《卖残牡丹》是唐代女诗人鱼玄机创作的咏物诗。此诗表面是咏牡丹花,实则是以残牡丹自况,以物喻人,寄予着女诗人的身世之感,表现了诗人因清高不被赏识,因才高不被接纳的境况,道出了诗人衰微不幸的遭际和孤傲清洁的品行。全诗风格清婉,寄予深远。
普天乐·咏世
朝代:元朝|作者:张鸣善
洛阳花,梁园月,好花须买,皓月须赊。
花倚栏干看烂熳开,月曾把酒问团聚夜。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
《普天乐·咏世》即《中吕·普天乐·咏世》,元朝散曲家张鸣善的小令代表作之一。
这首小令题为“咏世”,内容上围绕“想人生最苦离别”,看似写离愁,事实上也表达了张鸣善的人生看法,抒发了人生感慨。
小令整体结构精致,文字新巧,且含哲理意味,耐人咀嚼。
思黯南墅赏牡丹
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开成元年(836年),改任太子来宾、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直至晚年。在洛阳,刘禹锡常与挚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开成二年(837年)五月辛未,适逢牛僧孺为东都留守,在洛阳南郭建立别墅,并把任淮南时的嘉木怪石,置之阶廷,庭中种植大量牡丹,彼时,牛僧孺常邀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于庭中吟诗唱和赏牡丹。此诗即为刘禹锡此时所作。
刘禹锡写过的三首诗,均很有特色。五绝《浑侍中宅牡丹》,用白描手法,激赏、盛赞了浑家牡丹花的硕大和繁多。此诗还有肯定史料价值,说明在刘禹锡所生活的中唐前期,牡丹的栽培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了。七绝《赏牡丹》,用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确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写出了当年牡丹花盛开能引起京城轰动的“轰动效应”。七绝《思黯南墅赏牡丹》,则运用典故,写牡丹花艳压群芳的漂亮。
百花之中,雍容华艳的牡丹素有国色天香之名。全诗诗人以虚写称妙,此诗首二句叙写诗人偶遇牡丹之喜,
牡丹末二句叹赏其色泽之佳。“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首句点明在牛僧孺南墅中,偶然的机会,初次见到牡丹花,就犹如遇到生命中“贵人”似的,无意之中技露出牡丹花在诗人心目中的崇高境界,在诗人看来,牡丹是日月精华的结晶,应栽天上,今日人间相逢,纯属“偶然”,所以一见到牛宅中牡丹,就作惊人语。首句破空雨入,诗人恍惚浸入仙境,跟前拟有灵光浮动。此句通过对牡丹花身价的高度估量,暗衬主子之高雅脱俗,一笔双,可见作者对牡丹花的重视及宠爱。后一句即用西王母昆仑山增城之典,奇妙地描写出了牡丹重瓣,花瓣层层叠叠的形态。
第三句由初见牡丹时的萼然惊羡转入对花容花貌的由衷礼赞,牡丹之貌,诗人美其名日“倾城”,这“倾城”二字,殊非过誉。唐代人对牡丹花的痴迷钟爱,的确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两京是牡丹荟萃之地,每当四、五月份牡丹盛开时。整个帝京为之
牡丹花的诗词赏析5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