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复习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和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短文两篇复习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和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精品文档请下载)
二、注音.
和(yù)其奇者 夕日欲颓(tuí) 沉鳞(lín)兑跃
未寝(qǐn) 竹柏(bǎi) 藻荇(zǎo xìng)
解释词语。
(1)答谢中书书(书信) (2)未复有能和其奇者(欣赏)
(3)晓雾将歇(消散) (4)夕日欲颓(将要)(坠落)
(5)实是欲界之仙都(人间) (6)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7)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着)(跳跃,这里指跃出水面)
(8)念无和为乐者(考虑,想到)(同,和) (9)相和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漫步)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11)怀民亦未寝(睡觉)
(12)遂至承天寺(于是,就)(到)
四、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一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猿鸟乱鸣”和“沉鳞竞跃”。(精品文档请下载)
2、《答谢中书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风光,传达了作者自己和自然相交融的生命愉悦,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精品文档请下载)
3、《答谢中书书》先仰视“顶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合
、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4、顶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精品文档请下载)
5、《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写景的名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记承天寺夜游》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7、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和为乐。
8、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五、翻译句子 。
1、顶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在是人间天堂。
6、怀民亦未寝,相和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漫步。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织的藻和荇.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
短文两篇复习知识点归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