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考纲
考情
三年11考 高考指数:★★★★★
Ⅱ
Ⅰ
Ⅰ
【知识梳理】
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等
:
(1)原因:植被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2)实例。
①草原的过度放牧,草原植被被破坏。
②有益动物大量减少,病虫害严重,使草原植被退化。
③原始森林和防护林被破坏等。
(3)后果:沙尘暴遮天蔽日,毁坏力极强。
(4)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草原。
②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
③大量营造草场、灌木林和防护林,以林护草,草林结合。
:
(1)温室效应和酸雨问题的共性。
①成因:植被减少(吸收CO2、SO2减少),化学燃料大量燃烧(排放CO2、SO2增多),超出了环境的自动净化能力。
②防治措施:大量植树造林(增加吸收力),开发新能源,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减少排放量)。
(2)海洋污染和土地荒漠化问题成因的共性。
①人类活动、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②环境污染。
: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
【高考警示】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形成并不是一个方面的原因
(1)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向生物圈索取的资源数量和速度剧增。
(2)人们向环境排放的废物也远远超过生物圈的自净能力。
【通关题组】
1.(二氧化碳污染)(2014·徐州模拟)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不但引起气候变暖,还溶于水中导致海洋酸化。这两种变化共同影响着海洋生物。
(1)珊瑚所受的破坏尤其严重,珊瑚由珊瑚虫不断增殖堆积而成,因其体内生活着虫黄藻而呈现美丽颜色。据甲图可知,珊瑚虫与虫黄藻的关系是 。即使背光面有充裕的空间,珊瑚也只向见光面扩展,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为珊瑚虫的生长提供有机物等。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看,这构成了一个 ,珊瑚礁如果消失必将导致 锐减等环境问题。
(2)生物能在一定程度上耐受海水酸化。乙图表示在酸化的海水中,动物细胞除了通过 方式直接将多余的H+泵出去,还可以通过 的作用,维持酸碱平衡。
(3)假设海水pH在漫长的岁月中缓慢变化,某种生物有望不断进化从而适应酸性环境,这实质上是该生物种群不断保留和积累 的过程。
(4)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 特点。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根据甲图虫黄藻和珊瑚虫的物质交换关系,确定两者的关系为互利共生。
(2)分析乙图H+的运输过程,确定H+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3)明确海洋酸化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
【解析】(1)虫黄藻为珊瑚虫提供O2和有机物,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CO2和无机盐,因此两者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虫黄藻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由“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可推知这是一个生态系统。
(2)乙图中显示氢离子通过主动运输出细胞,特点是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3)海水pH在漫长的岁月中缓慢变化,使得该生物种群不断保留和积累耐酸基因,不断进化从而适应酸性环境。
(4)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答案:(1)互利共生 虫黄藻进行光合作用
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2)主动运输 缓冲物质
(3)耐酸基因 (4)全球性
【互动探究】题目(4)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有哪些?
提示: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大量植树造林。
2.(富营养化分析)(2014·南昌模拟)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藻类爆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某小组分别于早晨和下午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两组水样,,,那么取自早晨的水样是甲组
,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若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将有利于修复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基本思路是:
【解析】选B。本题考查水体富营养化的相关知识。A正确,由于藻类爆发,浮在水面上遮挡了阳光,导致沉水植物缺少阳光而死亡;B错误,藻类刚爆发时,因经过一天光合作用,水中的CO2浓度下午较早晨低,故水体pH在早晨较低;C正确,水体污染导致水生生物死亡,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D正确,投放的食浮游植
2015年生物必修361培训教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