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沁园春·雪》教案.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沁园春·长沙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的
1、分析、理解本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构造美;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本词。
(二)才能目的
1、理解词的根底知识;
2、通过诵读、赏析进步对诗词的鉴赏才能。
(三)情感和价值观目的沁园春·长沙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的
1、分析、理解本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构造美;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本词。
(二)才能目的
1、理解词的根底知识;
2、通过诵读、赏析进步对诗词的鉴赏才能。
(三)情感和价值观目的
感悟本词阔大的意境,感受词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词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革命气概。
(二)教学难点
从意象的角度分析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领悟浪遏飞舟的深化意义。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问答法
3、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有一位伟人,在他笔下有“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的壮丽景致,有“而今迈步从头越”“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壮志雄心,也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博大情怀,他就是毛泽东。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去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去感悟他的雄心壮志,博大情怀。
(二)题解
1、作者介绍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指导人,诗人,书法家。
2、写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1925年,正值毛泽东青年时期。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开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指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这年深秋,毛泽东重回长沙,写下了这首词。
3、词的常识
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 “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别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称为
“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都有不同的规定,如“沁园春”即词牌,一般表达豪放激越的情感。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如“长沙”即题目 ,点明词的有关内容。
(三)整体感知
1、感知《沁园春·长沙》的情感基调。老师范读,学生注意把握词的节奏、停顿,领会词人的情感。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归纳上下两片各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
(四)鉴赏分析
1、研习湘江秋景图
(1)前三句点明季节、交待环境,但语序倒装,且省略了一些成分,正常语序应是怎样?
【明确】寒秋时节,(词人)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水滚滚北流.
(2)找出上阕文眼“看”,答复四个问题:
①词人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总领的七句。
②词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这些饱含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叫意象。意象组合在一起,传达出文艺作品的意蕴和境界,我们称之为意境.
③词人是如何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写景特点)
【明确】a、视角变换
远眺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沁园春·雪》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bkeck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2-01-2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