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
中医根底理论名词解释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肺而为病;其他脏腑病变亦常累及于肺。
35、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又称“十二经筋〞,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36、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构造、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37、辨证求因:中医探求病因,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症的病症、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探求病因的方法,称为“辨证求因〞。
38、阳偏胜:是指机体在疾病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偏胜,机能亢奋、机体反响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39、寒者热之:是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药物来治疗。记即以热药治寒证。
40、阳病阴治: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种针对虚热性病证的治法。“阳病〞,即指虚热证。因虚热证的病机是阴气虚衰不能制阳而致阳气相对偏亢,故治宜滋阴以抑阳,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
41、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开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一样的病机,大致一样的证候,故可用大致一样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42、抑木扶土: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症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43、天葵:是肾精及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作用。
44、中焦如沤:沤,即沤渍。它生动的表述了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的生理过程。
45、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经脉中的主要局部,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包括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共十二条。十二经脉又称“正经〞。
46、从化:即病情随体制而发生的转化,又称为质化。如偏阴质多寒化,偏阳质多热化等。
47、疠气:指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48、阴偏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胜,机能抑制,热量消耗过多,病理性代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阴胜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49、实则泻之:是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逐邪实的方药来治疗。即以攻邪泻实药治实证。
-
. z
50、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互跟互用理论而设的一种治法,即在补阳的根底上适当配以补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适用于阳偏衰的虚寒证。
51、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地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即五行中的*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
52、罢极之本:肝精肝血充足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能耐受疲劳,并能较快的解除疲劳,故称肝为“罢极之本〞。
53、下焦如渎:渎,即沟渠。喻指下焦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具有的生成和排泄二便的功能。
54、小肠主液:是指小肠泌别清浊,在吸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