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两首(新授课)
主备老师: 李淑婵 复备老师: 审核人:
一、主要内容
本课两首古诗叶绍翁的《夜书所见》、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本课重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
(萧萧),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读诗句)
(2)这个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自读,指名读。
、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如今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 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 知”字是什么意思呢?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
“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3)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快乐,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4)诗人看到孩子们快乐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5)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四、深化朗读,感悟诗情
。如今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配乐范读。
。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生互相评一评。
五、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站起来,配上音乐
六、练习、
抄写古诗《夜书所见》
六、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秋风
思念家乡,追忆童年.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学习目的
1、会认“忆 异 逢 佳 倍 插"字,会写“忆 异 逢 佳 倍 遥 遍 插”字.
2、有感情地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且会背诵。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故事的兴趣。
二、学习方式
情景教学法、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三、评价方式
1、口头交流对古诗诗句的理解。
2同桌互相背诵古诗。
3、全班集体书写古诗。
四、教学准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PPT
五、教学流程
一、导言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课题。课前大家都做了预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老师想问问大家对九月九日理解多少?
二、读诗
(一)、出示诗,请同学们小声的诵读这首诗注意把语句读通顺,生字要读准确。
(二)、强调“茱萸"
1、强调写法
2、什么是茱萸?
(三)、同学们,读古代的诗,不但要把它读准确,读的有节奏,还要读出味道来。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你能听出什么感觉?什么味道?
(四)、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孤独思念)再来读读这首诗,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字里行间。
三、解诗
这到底是怎样的愁绪呢?下面请大家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中的注解,利用手里的字典,理解一下诗句的含义自己练习说给同桌听。
(注意逐句逐字的理解)
四、品诗
为了检验大家是否都读懂了,老师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能想到诗人当时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感受?(思念孤独)那句话最能看出诗人的孤独? 为什么?
(一)
“异乡异客”
背景介绍:作者王维十五岁便分开了自己的故土永济,,当时的“异乡"指的是(国都长安)那时的长安是繁盛的,唐代诗人卢照邻在她的长诗《长安古意》中曾描绘过那时的盛景(屏幕出示)
(二)“独”
在这么好的城市,诗人又怎么会感到孤单呢?从哪个词能看出来?(想象)假设你就是少年王维,当身边的人亲人团聚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当别人三五好友,呼朋引伴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
(三)“倍”
转眼离家已两年有余,彻骨的孤独让思念越发深化,也让诗人写下了这样一个千古名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
1、那个字最能打动你?从“倍”字你能读懂什么?“每逢佳节”单指重阳节吗?
2、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
9古诗两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