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肠减压的护理. 原理胃肠减压是利用负压吸引原理, 将胃肠道积聚的气体和液体吸出, 以降低胃肠道内压力, 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局限,促进伤口愈合和胃肠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 1 、解除或者缓解肠梗阻所致的症状。 2 、进行胃肠道手术的术前准备,以减少胃肠胀气。术后吸出胃肠内气体和胃内容物,减轻腹胀, 减少缝线张力和伤口疼痛, 促进伤口愈合, 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 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 3 、通过对胃肠减压吸出物的判断,可观察病情变化和协助诊断三. 适应症: 1. 治疗作用: 有效的胃肠减压对单纯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可达到解除梗阻的目的, 通过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 从而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压力, 减少肠腔内的细菌和毒素,改善肠壁血运;也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非手术治疗;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时经胃肠减压管灌注去甲肾上腺素的冰生理盐水,使血管收缩达到止血的目的;禁食和胃肠减压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措施,一般为 2~3 周,通过胃肠减压可减少胰泌素和胆囊收缩素- 促胰酶素的分泌, 减少胰腺外分泌, 并减轻胃潴留和腹胀; 胃肠减压也是治疗急腹症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减少胃肠液积聚,减少消化液自穿孔部位漏出,减轻腹胀, 改善胃肠道供血, 有利于胃肠蠕动的恢复, 亦有利于麻醉和手术的安全; 胃肠减压还可用于急性胃扩张、胃出血、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及腹部大、中型手术, 尤其是作消化道吻合术者, 可减轻胃肠道的张力,防止胃过度膨胀,减轻吻合口张力,促进吻合口的愈合。 2. 术前准备: 腹部手术,特别是胃肠手术,术前、术中持续胃肠减压,可防止胃肠膨胀, 有利于视野的显露和手术操作; 预防全身麻醉时并发吸入性肺炎; 也可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的治疗,术前留置较粗的鼻胃管,每天以温生理盐水洗胃,连续 3天,直到洗出液澄清,以减轻胃粘膜水肿;术后应用有利于腹部手术切口及胃肠吻合口的愈合。 3. 给药: 在许多急腹症的非手术治疗或观察过程中, 可通过胃肠减压管向胃肠道灌注中药; 同时在腹胀严重频繁呕吐时, 胃肠减压可促进胃肠排空, 有利于内服药物的输注吸收。四. 禁忌症: 近期有上消化道出血史、严重的食管静脉曲张、食管阻塞、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者,支气管哮喘,极度衰弱患者五. 并发症胃管是腹部外科极为常用的引流管,长期应用也会引起并发症。(1 )体液丢失、电解质紊乱:胃管引流可导致病人消化液大量丢失,使 Cl- 、 H+ 、 K+ 减少,当胃管插至幽门以下的消化道,或有胆汁、胰液逆流时, Na+ 可减少。. (2 )呼吸道感染:胃管放置后,可干扰通气,影响咳嗽、咳痰,容易引起病人肺部感染。(3) 经口呼吸: 因鼻孔内有胃管, 使一侧鼻腔通道受阻, 影响经鼻呼吸, 患者不得已经口呼吸,可引起口咽部干燥,并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如腮腺炎等。(4) 鼻孔溃疡及坏死: 如果胃管长期置于一侧鼻孔而不改变胃管的位置, 可压迫侧鼻腔黏膜或软骨,从而引起溃疡及坏死。(5) 胃内容物及胆汁反流: 也会引起食管炎和食管狭窄, 导管本身还会引起食管膜的侵蚀和糜烂,甚至出血。 3. 胃肠减压的护理措施(1) 胃肠减压期间应禁食、禁饮, 一般应停服药物。如需胃内注药, 则注药后应夹管并暂停减压 ~1 小时。适当补液,加强营养,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2) 妥善固定: 胃管固定要牢固, 防止移位或脱出, 尤其是外科手术后胃肠减压, 胃管一般置于胃肠吻合的远端, 一旦胃管脱出应及时报告医生, 切勿再次下管。因下管时可能损伤吻合口而引起吻合口瘘。(3) 保持有效的胃肠减压, 减少胃内的积气、积液, 维持胃处于排空状态, 促进吻合口早日愈合。观察胃管是否通畅, 发现胃管内有凝血块或食物堵塞时及时用注射器抽出, 生理盐水 10~ 20ml 反复冲洗胃管致其通畅。(4 )观察引流物颜色、性质和量,并记录 24 小时引流液总量。观察胃液颜色,有助于判断胃内有无出血情况, 一般胃肠手术后 24 小时内, 胃液多呈暗红色,2~3 天后逐渐减少。若有鲜红色液体吸出, 说明术后有出血, 应停止胃肠减压, 并通知医生。引流装置每日应更换一次。(5) 加强口腔护理: 预防口腔感染和呼吸道感染, 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 以保持口腔和呼吸道的湿润及通畅。(6 )观察胃肠减压后的肠功能恢复情况,并于术后 12 小时即鼓励病人在床上翻身,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7 )胃管通常在术后 48 ~ 72 小时,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后可拔除胃管。拔胃管时,先将吸引装置与胃管分离, 捏紧胃管末端, 嘱病人吸气并屏气, 迅速拔出, 以减少刺激, 防止病人误吸。擦净鼻孔及面部胶布痕迹,妥善处理胃肠减压装置。?(8) 做好健康指导。主管护士应仔细讲解胃管的作用及留置的时间, 取得患者
胃肠减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