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流行语“小鲜肉”.doc浅析网络流行语“小鲜肉”李易峰: 十年后我还是“小鲜肉”。《成都商报》 2014 年 10月 14日); 小鲜肉有点失落,粉丝们有点心碎。(《楚天都市报》 2015 年2月 15日)。“鲜肉”后加上定语修饰语“小”演变为偏正式称谓词, 代指娱乐圈颜值较高的男演员。根据百度释义,小: 对应的就是年轻有活力, 平均年龄在 15 岁左右。鲜: 对应的就是情感方面经历少, 没有太负面的花边新闻。肉: 对应的就是健硕的肌肉,给人很健康的感觉。关于“小鲜肉”的来源,现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来源于日本,最早在日本 av 演艺界使用。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其最早出现在电影《阿凡达》的一句台词里,“ Look at all this fresh meat ”,后来 fresh meat 被用来形容“年龄偏小且皮肤鲜嫩的肌肉男”。“小鲜肉”也可以引申表示具有上述特征的女孩及 2-10 岁活泼可爱、稚气未脱的儿童,但是在大众媒体使用上越来越倾向于用来指称年轻男性,使用对象不局限为明星。其实早在近代汉语中, 就已经出现过用肉来形容人的语言现象。宋代用“冤肉”代指受冤致死者, 元代就已经有了“亲骨肉”的说法, 用来表示具有密切血缘关系的亲属。明清时期, 在小说语言中的应用则更为普遍。摘自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史使人诣王家告婿,婿笑曰:“痴老翁,欲剜我心头肉也!”。该例中“心头肉”代指自己宠溺疼爱的对象, 在主观情感上多为昵称, 表亲热、疼爱。这种“X肉”的用法在方言中也有所保留, 如武汉方言“肉坨”,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体型壮实、肥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用肉拟人的称谓现象并不能解释, 简言之就是用部分的显性属性代替整体综合特征。皮肤肌肉组织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彰显一个人精神面貌、健康状况最显著的标志。同时, 这种称谓词可以带有主观感情色彩, 除上文提到过的表示钟爱、宠溺之意的“心头肉、心肝肉”外, 也可以用来表示贬性意义,如“行尸走肉、贱骨肉”等。这些情感元素往往是通过前面的附加成分得以强化显性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部分代整体表称谓的语言现象, 它的表现形式除了以肉喻人外, 也可以替换成人体的其他部位。如“首脑、头领、大腕儿”等。这些称谓所指代的人物特征必定与这些部位在人体机能中起到的作用有着共同之处, 即具有相同的属性。关于“小鲜肉”的结构特点分析如下:整个结构可以划分为两层,第一层是以“小”为附加前缀,第二层是“鲜肉”构成的定中结构。“小”作前缀的传统用法的特征是完全化理性意义, 黏着性极强, 构词能产性强, 构词时位置固定,构成词语类化性强。吕叔湘在《汉语语法成分分析》一书中罗列出的词缀包括“小”,他在书中对词缀的解读为“构词成分词缀不单用, 但是活动能力较强, 综合面较宽, 有单向性, 即只位于别的语素之前,或别的语素之后,或两个语素之间”。也就是说,词缀在构词时, 实在意义已经虚化,只表示附加的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小”的本义指“物之微也”,而由词缀“小”构成的词语中,很多情况下小已经失去了与大相对的意义。如,“小鞋”并不是表示这双鞋不大,“给人穿小鞋”则是指公报私仇、类似打小报告这种私下报复行为。这种以“小”作词缀带有贬义色彩的情况还有很多,如小市民、小家子气、小白脸、小瘪三儿、小算盘、小聪明。但也有例外, 也可表示中性色彩意, 如称自己的儿子时, 可谦
浅析网络流行语“小鲜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