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docx中张岱年
中张岱年
1 / 39
中张岱年
张岱年
绪论
1、中国古代文化的观点
文:五色交织的纹理。 引申为包含语
天气种类齐备、地形地貌种类复杂
农耕地理和游牧地理界线清楚
二、周边环境
东临海洋、太平洋,对古代中国人是一个未知的世界,难知的世界。与欧洲大陆面对的海洋大异其趣。
北方有沙漠、亚寒带原始丛林围护
西北是荒漠、盐原、雪山横亘
西南更有高原壁立
中张岱年
中张岱年
3 / 39
中张岱年
这些既是古代中国人抵抗外来侵略的屏障,也是难以超越的交通阻碍
第三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一、对中国文化形成和连续的影响
因为土地、 气温、雨水等条件较好, 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 使文化发展较早、 较快。
只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矛盾和交融, 但因为农业人口一直据有数目上的多半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一直占主导地位。
因为领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改动,其实不可以影响整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连续有了牢固的物质基础。
因为受四周的地理阻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久连续。二、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1、因为地形地貌复杂,地理特点多样,造成文化多样。
2、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不一样。农业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
蜀文化等差异。
3、各样文化地区之间经济形态、生活方式、观点形态不一样,且接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
不一样。
三、对开放和关闭的影响
1、相对关闭的环境,使中国文化单独达成文明发生期(与其余文明的比较) 。
2、形成中国独到的表意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想方式、社会构造,自成系统,与
西方大异其趣。
3、使中华文化没有断层,保持鲜亮的民族特点,具备前后递进、陈陈相因的连续性。
4、长久隔绝和文化发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情意识。
第四节 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区划
一、先秦的州、服制
1、五服: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
2、九州:《尚书·禹贡》:冀、豫、青、徐、荆、扬、兖、雍、梁;
二、秦汉:郡县制
1、春秋期间,各大诸侯国设县;末年,各诸侯国在边地设“郡”,面积比郡大。
中张岱年
中张岱年
4 / 39
中张岱年
2、战国时,郡下设县。
3、秦灭六国,推行郡县制,全国分为 36 郡,郡下辖县。
三、魏至隋:州制
1、西汉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又称十三部州;东汉,州成为事实上的一级行政区划。
2、三国魏正式形成三级系统。
3、隋开皇三年( 583),撤消郡编制,炀帝大业三年( 607)改州为郡,恢复两级编制。
四、唐宋:道 ( 路) 制
1、 唐贞观元年( 627),划全国为 10 道;开元 21 年( 733),分为 15 道 ( 方镇 ) 。本为
督查机构,安史之乱后,渐渐成为形政机构。
2、 宋太宗时,全国设 21 路。本为督征、运送财赋的财政区。路下设府(州) 。
3、 基本同时的辽、金则分别使用道和路。下一级基本都是府或州,再下一级是县。
五、元明清:行省制
1、魏晋时,有省的称号,不过中央的官签字称;隋文帝时以前设过行省;金设过行尚
书省。
2、元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若干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作为朝廷中书省在外
地的代理机构。平宋此后成为第一级行政区划。省下辖路,路下辖府或州,再下辖明朝
将省改为布政使司,分全国为两京 13 布政使司(俗称 13 省),下辖府,府下辖州,州
下辖县。
3、清朝基本沿袭明朝,最高一级称省,不过撤除了州一级。边疆地区设将军、都统、
做事大臣,清末,将本来的一些将军辖区改为省。
4、 清朝在省和府之间还有道,多属于督查区或军事区、经济区。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耕自然经济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进度
发祥于黄河中游流域:生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