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是立身立校之本
第1页,本讲稿共40页
一、教科研的意义
1、提高生产力:传统的方法一靠延长(劳动、学习)时间,二靠加大(劳动、学习)强度。现代的方法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关系到品位、内涵,要占领义:关于解决思想、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 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规定的程序步骤。
(二)方法体系
1、方法论方法
2、方法学方法(一)
3、方法学方法(二)
第13页,本讲稿共40页
1、方法论方法:(哲学方法论)
①全面整体的观念
②动态发展的观念
③实事求是的观念
④辩证发展的观念
⑤矛盾统一的观念
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念
2、方法学方法一(一般或跨学科方法)
系统论
控制论
信息论
新三论等
3、方法学方法二(具体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14页,本讲稿共40页
六、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对现象作出解释,是科学研究的目标。不仅要解释发生了什么,还要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要说明现象中的因果关系。
解释的出发点不同,研究者对科学知识本质及获取方法的认识不同,导致两种特定类型的教育科学研究。即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
第15页,本讲稿共40页
(一)定量研究:
1、定义:又称科学主义研究、实证研究。主要运用数学的手段,通过变量和数据判断、说明事物的一个关系与结果。主要具体方法有:实验法,统计法,测量法,评估法、问卷法等。
2、特点:①重视规律(因果)的研究,重视精确的定量分析与预测。
②提倡严格控制的可量化的研究,重视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③提倡进行不偏不倚的研究,重视研究者的中立性。
④研究指导思想和思维方法多采用演绎法。
第16页,本讲稿共40页
(二)质性研究:
1、定义:又称人本主义研究、后实证研究。主要运用访谈等手段,通过对个案变化发展的原因、过程的深入了解来解释事物的关系和结果。主要具体的方法有:个案研究法、历史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等。
2、特点:①崇尚自然主义,重视情境、背景在研究中的作用。②强调文字、图片等的解释作用,提倡整合、模糊等定性方法。 ③重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主观体验,提倡双方的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和互动。④研究指导思想和思维方法多采用归纳法。
第17页,本讲稿共40页
(三)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比较及评价
1、比较:
① 定量研究是与具体情景相分离的;质性研究则把自然情景作为资料的直接源泉。
②定量研究是数量化的,比较精确的研究,质性研究则是描述性的,比较模糊的研究。
③定量研究主要关心研究的结果。质性研究既关心研究的结果,更关心研究的过程。
④定量研究侧重于从理论假设入手,运用演绎推理来验证假设;(自上而下)质性研究侧重于对现象和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自下而上)
⑤定量研究关心数据是否精确、准确;质性研究则关心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18页,本讲稿共40页
定量研究
质性研究
资料的来源
严密控制的情景
自然情景
成果的表现形式
数据
文字和图片
研究的关注方面
结果
过程
分析资料的方法
演绎分析
归纳分析
关心的基本问题
变量与操作
意义与理解
学术属性
物理学 经济学 心理学
社会学 人类学 历史学
目标
检验理论 证实事实
描述现实 提高认识
设计
有结构 预定的 正式
灵活 一般可引申
具体技术或方法
实验 有组织的交谈
观察 漫谈
与被试的关系
疏远 有距离
热情接触 被试即朋友
工具与手段
项目表 问卷
录音机 照相机
第19页,本讲稿共40页
2、评价:
①两类研究并无强弱、好坏之分,只能认为它们服务的研究目的不同。定量研究主要是为了检验假设。质性研究则是为了产生认识、(洞见)。
②两类研究在发现真理性方面并无高低之分,事实证明两类研究都已经对教育上的重大发现作出了贡献。
③两类研究并不一定是相互排斥的,应当是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因为它们反映了客观事物本应具有的质和量的辩证关系。
第20页,本讲稿共40页
(三)问卷调查法
1、定义:研究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题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2、特点:标准化 间接化 书面化
3、问卷的结构及设计:
①前言:对调查目的、意义及有关事项的说明,争取被调查者的支持与合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研究的重要性;应答人员的重要性;希望要求,(合理而具体的限期);确保保密;主办调查的组织、个人身份。
语气应诚恳、平缓、谦虚,文字要简洁、准确,可读性强。
第21页,本讲稿共40页
②表头:了解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是研究目标的进一步落实,是研究的重要因素。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务,职称,党派,学校等级等。不同的人对同一教育问题有不同的回答,影响研究的信度、效度。
③主体
教科研是立身立校之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