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核心价值观教学探索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价值观教育中的理论问题第一节价值观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必要性一、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危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百余年前狄更斯的这句话, 也可以用来概括我们这个时代的割裂特征。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中国的崛起令整个世界瞩目甚至觊觎。中国终于走上了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并且在这条大路上愈行愈远。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道德危机、信任危机、生存危机、社会危机,都在各个角落、各个层面聚积起来,拷问着每一个生存其中的个体的灵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这一议题, 不再指向上世纪肉体层面的解脱奴役与枷锁, 而直面今天国人灵魂深处的忧虑和危机。“自由”和“解放”成为了形而上的迫切渴求。面对这样一种焦灼的局面,有人从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寻求突破的可能, 有人从宗教的层面寻求现世的解脱, 也有人从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寻找自由的契机。一时间,意识形态泛滥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自国门打开以来, 西方的意识形态随着“师夷长技”的风潮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发芽。中国“师夷长技”的现代化道路不可避免地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相互伴生。而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繁荣昌盛,资本逻辑就进一步乘风破浪,迈开步伐。它既给中国带来了 GDP 的惊人增速, 也内在蕴藏着与生俱来的危机与秘密。从历史的眼光来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实比过去的生产方式更为进步, 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和解放。但是, 这一生产方式也有其内在矛盾, 并且以更隐秘, 却更顽固的机制实现其统治。这不仅仅有经济危机的痼疾, 更有不为人知的意识形态统治的秘密。而这一意识形态统治并不再是理论形态的灌输和宣传, 而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再生产出来的物质机制与心理机制, 甚至是身体机制。其一,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宣扬的“自由”和“平等”只是一种假象, 它以物化的现象掩盖了背后的剥削奴役关系。资本主义的经济过程总是在现象层面呈现为平等交换的过程, 而在这一平等交换的背后, 则是在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剥削关系。然而通过资本主义的特殊生产方式, 这一剥削关系总是隐匿起来, 以物与物之间的平等交换关系掩盖了这一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的拜物教秘密。这一隐秘的机制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 也在意识形态的观念层面发挥其作用。当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迷惑于这一表面的物象时,它就误认了资产阶级社会表面的平等和自由,而无法理解其内在的、本质层面的剥削与奴役。因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所宣扬的自由和平等,总是一种假象。其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不能实现“自由”和“平等”,它甚至还是当今社会“自由”与“平等”的最大障碍。除了上文提到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质层面的阶级剥削以外, 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实施上都渗透着资本对于主体的奴役。这使得主体从来都不是自由的, 正当他自以为是在自由选择的时候, 恰恰都是被资本逻辑所决定的。最典型的例证就是“消费社会”的运作机制。当主体作为消费者在自由选择商品的时候, 事实上他的消费方式、消费范围都是被他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他的消费欲望又是被资本的导向所建构的,资本通过对主体在消费过程中的控制和计算, 完美地实现了资本的顺利周转, 同时也加深了对主体的隐秘剥削。鲍德里亚还指出, 消费者通过消费行为, 可以满足自己提升阶级地位的虚幻欲望, 从而消解阶级斗争的尖锐矛盾, 进一步稳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仅在消费过程中, 事实上, 资本通过对于主体意识形式的渗透与建构, 实施着其统治权力。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围以内, 都无法克服这一对主体自由的奴役与践踏。面对当今社会的主体焦虑, 很多人纷纷回到宗教世界的怀抱中, 寻求现世的解脱。宗教价值观成为当今国人时髦的新宠。然而事实上, 无论是中国本土的佛教、道教, 还是西方舶来的基督教等等, 无一例外都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病。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它总是在认识论的层面上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比如佛学中有著名的“空论”。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缘起性空”。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发生和消解,都是有条件的, 因此, 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主体面对事物的生生变化, 就要破除执着, 从而消除烦恼。这一理论从其认识事物的角度来看, 有其深刻的道理, 它也坚持了在认识领域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思想。然而从其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看, 却难逃唯心主义方法论的窠臼。简言之, 它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落实在人们的认识中, 而事实上, 不管人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本身的存在总是客观的, 并不因为人们认识的改变而有所变动。如果将解放的希望落实在人们认识的改变上, 那么所能发生的只能是人们认识层面的解脱, 而
马克思主义与价值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