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恋乡情结.doc李自成的恋乡情结俗话说得好:“老马恋旧栈, 池鱼思故渊”, 人都有依恋乡土的情结, 这无可厚非, 中华名诗《静夜思》就是恋乡情结的产物。然而, 就影响而言, 一般人恋乡倒没什么, 倘若政治领袖恋乡, 解不开那个结, 将这种情绪带到事业中来, 就很可能造成巨大的麻烦, 导致一将“恋乡”万骨枯的严重后果。大名鼎鼎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即是如此。李自成, 陕西米脂县人, 明末陕北灾荒不断, 生活无着的李自成忍无可忍, 与其他灾民一样加入了农民军。不久, 李自成的带头大哥被叛徒干掉,他便收集队伍,进入关中地区。所谓“关中”,是中国历史上带有浓厚的政治、军事色彩的地理名词, 大约相当于今陕西南部平原地区。因为这一带被大散关、潼关、武关、萧关、函谷关等关卡环绕, 故而称为“关中”。李自成原想依靠这些天然屏障,据险自守。但是事与愿违,农民军很快又面临困境, 被迫进入河南。在河南, 农民军又遇到强大敌人, 只好试图再次转移。去哪里?农民军领袖们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一些人主张向西发展进入四川, 而李自成的恋乡情结起了作用, 他极力主张先进入河南西部, 伺机回陕西发展。他这一主张遭到了其他人的驳斥,“陕西原来就生产落后, 现在连年天灾, 流民遍地, 回陕西喝西北风!”然而李自成始终无动于衷, 坚持己见。讨论没有一致的结果, 于是在其他部众 10 余万人向东发展的同时,李自成坚持回到河南西部,伺机进入陕西。事实证明,李自成的这一决策是错误的。因为进入柔软的中原腹地, 比留在贫瘠的陕西, 活动舞台要广阔得多。比如, 当时的农民军巨头张献忠在河南、安徽一带发展, 就曾逮住机会, 率领农民军主力雄纠纠气昂昂, 跨过淮水,攻陷了安徽颍州(今阜阳) ,在正月元宵节前后,还攻陷了明朝的中都、朱元璋龙兴之地――安徽凤阳, 使得朝野震动。当李自成听到张献忠立下盖世功勋的时候, 他估计肠子都悔青了。但是估计他用来后悔的时间也不多, 因为此时的他到处被动挨打, 连睡觉都不安稳, 甚至有时候一败涂地,被迫躲进深山摘树叶、啃树皮。这段时间,与驰骋中原、震惊朝野的张献忠相比,游荡于陕西的李自成仅属于一个不大不小的头目, 属“闯将”之一,还谈不上惹人注目。为了结束这种艰难处境, 李自成开始与当时兵力最强的闯王高迎祥合兵作战, 战事渐有起色。但过不了多久, 高迎祥被俘遭杀害, 大批农民军将士投降或者转移他方, 然而李自成还是坚持留在陕西。随后的局势让他更加头痛。当时, 新任兵部尚书杨嗣昌将陕西列为头号围剿地区, 明将曹变蛟一再给予李自成等十几支农民军重大打击。不得已, 李自成开始向四川发展。谁料,刚到四川,就遇到重大挫败。哎,还是回家吧。于是,次年初,李自成便率军返回陕西。当时,大部分农民军在中原地区活动,因此, 陕西的官军早已布置好埋伏, 以逸待劳。果然, 农民军一进入陕西就遭到明军四处堵剿, 前后 27 昼夜“衣不解甲”, 损失惨重, 再次陷入困境。稍后,李自成下属近万人先后投降,就连李自成的贴身哨头也弃他而去。到了如此山穷水尽的地步, 李自成只好率残兵败将进入河南, 躲进巍巍大山中。次年, 张献忠、罗汝才在中原一带如火如荼地发展, 成为反政府武装的主力,吸引和拖住了大批明军,李自成才乘势而起,往来活动于湖北、四川、陕西三省交界地区,与官军进行运动战,慢慢积聚力量。到了崇祯十五年( 16
李自成的恋乡情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