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病人的动静脉内瘘护理技巧.doc血液透析病人的动静脉内瘘护理技巧摘要:动静脉内瘘是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最常用的血管通路,其优点是操作方便、使用寿命长, 且感染发生率低。在临床中有相当部分患者需要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长期血液透析治疗, 而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能进行充分有效的血透并长期存活的基本条件[1] 。因此,对动静脉内瘘的精心护理和维护显得尤为重要。回顾 2009 年 12 月至 201 2 年 12 月入住我院的 128 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对动静脉内瘘使用前后的护理效果满意, 故对我院的动静脉内瘘护理要求、方法及技巧行分析总结,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特点及技巧, 总结内瘘相关护理经验。以规范护理行为, 达到提高动静脉内瘘相关的护理质量及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目的。方法:对 2009 年 12 月至 2012 年 12 月入住我院的 128 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动静脉内瘘前后的护理方法、技巧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 128 例使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的患者, 其中 120 例患者积极配合内瘘治疗、护理, 且动静脉内瘘使用良好, 研究期间未出现动静脉内瘘闭塞、皮下血肿及感染等并发症; 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 3 年以上患者 115 例。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的首要条件是建立和维护有效的血管通路, 只有在内瘘拥有足够血流量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有效的血液透析。因此,对患者动静脉瘘穿刺、拔针要动作轻柔且讲究技巧,并对患者行心理疏导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同时, 护理人员需严密观察患者病情, 对患者加以指导和督促, 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家属对患者的支持能力,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及生活质量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关词键: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护理技巧肾功能衰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因多种致病因素影响, 致两肾在短时间内丧失排泄功能, 简称急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各种病因所致的慢性肾病发展至晚期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症状所组成的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可引起全身脏器的损害,发生肾相关性贫血、高血压心包炎心肌病心律紊乱及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后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2] 。肾功能衰竭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为维持性血液透析。血液透析也称为人工肾, 是根据膜平衡原理, 将患者血液与透析液分别引至半透膜的两侧, 分子做跨膜运动透过半透膜以达到平衡, 从而清除体内多余水分及毒素, 部分代替肾脏功能并补充某些所需物质, 延长患者生命。血液透析是一种安全、易行、应用广泛的治疗肾功能衰竭的手段。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 慢性肾衰患者就需要规律透析。建立及维护一条良好的可供患者长期、重复使用的血液透析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正常进行的前提。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最为理想、临床上最常用的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 这条通路被视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3] 。人工动静脉内瘘是指将患者肢体邻近的动脉、静脉通过外科手术吻合, 使之成为血流通道, 经过这个通道高压力、高流量的动脉血液转流至静脉。影响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因素很多,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大多为门诊透析患者, 透析间期在家度过, 因此对患者及家属的护理辅导显得更为重要。在了解患者个体情况的基础上, 制订出周密的护理计划, 形成规范化护理模式, 与患者及家属及时沟通, 保证透析时护理措施的落实到位及透析间期的患者自我管理。合理的护理措施的落实既保护了内瘘, 从而有效地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也提高了患者长期生存率和生活的质量。 1. 资料和方法 临床资料 2009 年 12 月至 2012 年 12 月入住我院肾脏内科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本研究中所有入组的患者资料来自析治疗的患者,共 128 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 72 例,女性患者 56 例,年龄跨度为 32-75 岁,平均年龄 岁, 病程 3― 25年, 血液透析时程 1年― 15年。患者的原发病为: 慢性肾小球肾炎 32例, 糖尿病肾病 28例, 高血压相关性肾病 21例, 狼疮肾炎 9例; 慢性肾脏病终末期尿毒症患者 38 例(由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相关性肾病转变为尿毒症患者) 。所有患者均以动静脉内瘘方式建立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治疗, 主要为前臂内瘘和上臂内瘘, 其中前臂内瘘患者 102 例、上臂内瘘患者 26 例。在 128 例患者中,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进行血液透析成功率为 % , 其中前臂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使用成功率为 % , 上臂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使用成功率为 % 。在 2009 年 12 月至 2012 年 12 月入住我院肾脏内科进行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治疗的 128 例患者中,有 115 例患者的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超过 3 年以上,畅通率达到 %
血液透析病人的动静脉内瘘护理技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