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
通山一中 胡明月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主
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以……为友”。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应为“为何"。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应为“在安"。
4、指导诵读
七、研习第六、七段
1、苏子是如何劝勉客人的?
明确:苏子借眼前之景阐发观点。江水不舍昼夜的滔滔流去,是変的,但它又是始终不息的流着,不曾枯竭,是不变的,,是变的,但它周而复始的更替,光照千古,未曾耗损,是不变的。以明月江水为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2、“我”为何是“无尽”的?
明确:①“无尽”是不朽之意,表达苏轼想通过“立德”“立功”“立言”来到达不朽;②生命轮回说;③生命个体消失但人类永存。(结合上文客人流露的消极情绪,这里第一种说法更有说服力.)
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乐观、旷达笑对人生,不计较个人得失,尽情享受生活。尤其是这一段的后半部分,苏轼认为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苏子这番劝慰在客人那凑效了吗?
明确:凑效了,“客喜而笑"可以看出。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重点字词句点拨
卒莫消长也:最终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通“已",停顿。
虽一毫而莫取:即使
6、指导诵读
八、深度讨论
提问:你认为当初的月夜泛舟真有一番主客问答吗?
明确:据说东坡泛舟时果有一乐师相随,。苏轼是借“客"之口表达自己思想上的悲苦消极的情绪,又以“主”的身份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表现出一种豁达乐观、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九、课堂小结
本文是诗人夜游赤壁时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之作,抒发了被贬时矛盾复杂的感情。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妙风光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荒吹
奏极其幽怨的腔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说明变和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乐——悲——乐”,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课外拓展
一、艺术鉴赏——写景、抒情、议论严密结合
第一段重在写景,人置身于美景之中,自然“乐”、四段重在抒情、议论,客由眼前的赤壁古战场,自然想到曹操,从而触发人生短暂之哀情,苏子用眼前的江水、明月来说明变和不变的哲理,到达了写景、抒情、议论严密结合。
二、课外拓展
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寂寞沙洲冷。
【注释】: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谓夜已深。“漏”指漏壶,是古人计时的器具,从壶中滴水计算时间,夜深时,壶中水减少,仿佛断了,故“漏断"指夜深。
幽人:幽居之人或幽囚之人,此为苏轼自指。
缥缈:隐隐约约,假设有假设无。
却回头:爱君不忘.
无人省:君主不察。省:理解。
拣:挑选。
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
【赏析】:
上片写月挂疏桐,夜深人静之时,院中有个幽人单独往来,如同孤鸿之影。
下片承上文专写孤鸿,这只孤鸿惊慌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释放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孤雁的形象,它孤傲、自甘寂寞,正反映了作者幽愤寂苦的心情。
2、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芒鞋:草鞋
料峭:春天的微寒.
萧瑟:风雨。
【赏析】: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
赤壁赋 (7)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