ﻫ
-—读余秋雨《遥远的绝响》有感
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
出现过一批名副其实的铁血英雄,播扬过一种烈烈扬扬的生命意志,普及过“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政治逻辑,即便是再冷僻的陋巷荒陌,也因震摄、崇拜、窥测、兴奋而变得炯炯有神。突然,英雄ﻫ
-—读余秋雨《遥远的绝响》有感
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
出现过一批名副其实的铁血英雄,播扬过一种烈烈扬扬的生命意志,普及过“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政治逻辑,即便是再冷僻的陋巷荒陌,也因震摄、崇拜、窥测、兴奋而变得炯炯有神。突然,英雄们相继谢世了,英雄和英雄之间龙争虎斗了大半辈子,他们的年龄大致相仿,因此也总是在差不多的时间离开人间。像骤然挣脱了条条绷紧的绳索,历史一下子变得轻松,却又剧烈摇晃起来。英雄们留下的激情还在,后代还在,部下还在,亲信还在,但统制这一切的巨手却已在阴暗的墓穴里枯萎;与此同时,过去被英雄们的伟力所掩盖和制服着的各种社会力量又猛然涌起,,与过去英雄们的威严抗衡相比,低了好几个社会价值等级。于是,宏谋远图不见了,壮丽的鏖战不见了,历史的诗情不见了,代之以明争暗、斗上下其手、投机取巧,代之以权术、策反、谋害。当初的英雄们也会玩弄这一切,但玩弄仅止于玩弄,他们的奋斗主题仍然是响亮而富于人格魅力的。当英雄们逝去之后,手段性的一切成了主题,历史失去了放得到桌面上来的精神魂魄,进入到一种无序状态。专制的有序会酿造黑暗,混乱的无序也会酿造黑暗。我们习惯所说的乱世,就是指无序的黑暗。
这是余秋雨先生笔下的“后英雄时代”——魏晋。
说起来很惭愧,对于曾经的理科生的我来说,对于历史本就没有多少积累,对于这段历史,可以用白痴二字来形容。第一次在课上听到建安七子,正史名士,竹林七贤时,一头雾水。对我而言,他们就像路人甲乙,闻所未闻.
我不知道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这么一股激流,直到读了余秋雨先生的《遥远的绝响》,我才初步的了解到,原来还有这么一群放荡不羁的人,曾在中国历史的天空中绽放光彩。正如余秋雨所说:“于是,一种独特的人生风范,便从黑暗、混乱、血腥的挤压中飘然而出。"读毕此文,两个英雄的身影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看着秋雨先生简略的描述,我在脑子里描绘着他们的轮廓,这两个本来陌生的名字,变得越来越清晰.
阮籍,魏晋时期的“怪人”,他时常乘木车,饮美酒,毫无方向的前行。痛哭哀嚎:“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他似乎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人,但也正是与当局格格不入的他们,也并不惊险残酷。他不追求高官俸禄,也不排斥官场。他对于官场的态度,用余秋雨先生的话说,是“游戏般的洒脱。”据后人所说,他真正当官的日子也就十余天。
他最让我印象深刻,大为震惊的,是他对于礼教的轻慢。他对于礼教的态度,完全颠覆古人关于礼教的高度敬畏。他无视叔嫂不能对话的礼教,为陌生年轻女子的逝去痛哭。他的一些行为,甚至在当今中国人看来也是很难理解:听闻母亲死讯,他能忍住悲痛与友完成博弈;在母丧之日吃肉喝酒;对前来吊念他母亲的人白眼相待。他不孝吗?不,他因为母亲的死悲痛万分,。用现代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奇葩"。
对于交友,他十分谨慎。没有几个人能入得了他的法眼。他看多了世间的尔虞我诈,故厌恶虚情假意。也许,真的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同意放荡不羁的人,才能走进他的圈子。那
读《遥远的绝响》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