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导学案
课题
《卖火柴的小女孩》
课型
预习、展示、反响
主备课人
宗丽光
学习目的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以小组为单位重点研读。
第二课时
一、根底知识重点检测.
以习题形式,针对于重点、难点的根底知识部分,对各组的中下等生进展检测。
二、分组交流重点展示内容,老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过程和内容: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播放卖火柴的小女孩音乐剧的精彩部分,为激发学生情感奠基。
(二)分组展示,老师点拨、指导.
重点展示学案中“自学导航"部分的1、2、3、4、部分。
1、文中几次提到大年夜,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提的?作用是什么?
2、读第一部分后,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卖火柴的小女孩( ),为什么会用这个词,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说明(用笔画一画,动手写写批注)
3、课文中小女孩( )次擦燃火柴,请结合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擦然火柴的次数
幻象
现实
体会
①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本部分内容将现实和幻象揉合在一起来写,这样的写法叫 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仔细阅读第三部分,你有什么疑问?请写下来后,和小组成员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篇童话为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
三、拓展延伸:
1、假设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我会对她说:(或者我会怎么做)
2、我推荐的安徒生的作品:
3、其他拓展。如课本剧表演、评书等形式演绎故事等
补充资料:
火柴为什么能在墙上擦燃?在人类历史的开展过程中,火柴的出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人类摆脱了“钻木取火"的原始方式。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1805年问世的,称为硫酸火柴,火柴头浸入硫酸中才燃起火来. 1816年,法国人德鲁森制成了黄磷摩擦火柴,火柴头上涂有硫黄,再裹上黄磷、,受热到40 °C时就会起火燃烧,在粗糙的物体上一擦就着,容易引起火灾,很不安全.
创作背景:1846年,安徒生到国外去旅行。在途中收到了一封朋友的来信,,画的是一个穷苦的小女孩,金黄的长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她手里拿着许多火柴,瞪大了一双可怜的眼睛,,。妈妈小时候要过饭,有一次要饭时,实在走不动了,竟然昏倒在路上。,妈妈改嫁了,,他坐在墙角里,蜷着腿缩成一团,盼望着讨饭的奶奶快些回来。慈祥的奶奶一回家,便把他搂在怀里,给他带来温暖,,千千万万穷苦的儿童……想着、想着,他情不自禁地摊开稿纸,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对广阔穷苦儿童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憎恨,奋笔疾书,写出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优美动人的童话。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他家境贫寒,。他的童话爱憎清楚,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情节生动。安徒生生前曾得到皇家的致敬,并被高度赞扬为给全欧洲的一代孩子带来了欢乐。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成千上万册童话书在全球陆续发行出版。他的童话故事还激发了大量电影,舞台剧,芭蕾舞剧和电影动画的制作。代表作《海的女儿》《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打火匣》《坚决的锡兵》《野天鹅》……
在自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才能,如分析理解才能、加批注的才能等。
时时刻刻关注学困生,他们的注意力最容易流失。
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交流中,老师把握的重点:
1、选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实在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化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三是通过课文,使学生走近安徒生,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2、读好擦火柴的部分,通过幻象和现实比照朗读的方式,读出小女孩内心渴望的美妙和现实的严酷,和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作者深深的同情,。
3、老师在教学中就要把读、思、议结合
卖火柴的小女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