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解闷十二首》探微.doc杜甫《解闷十二首》探微摘要: 在诗题中直接用“闷”字的“闷题诗”是杜甫首创的一类诗歌,《解闷十二首》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组小诗体现出了“唐诗无讳避”的时代特征, 从中可以窥见杜甫身居夔州时的心境, 艺术上于整饬平板中有强烈的变化,为后人写随笔提供了借鉴意义。关键词: 《解闷十二首》; 唐诗无讳避; 晚年心态; 跳跃性一、《解闷十二首》后四首所体现出的“唐诗无讳避”。经过对比宋、明、清名家对杜诗的注本,笔者总结出《解闷十二首》后四首的四种主旨: (一)充贡说“充贡说”认为《解闷十二首》的后四首是咏荔枝诗,荔枝美味,喜食者众,为满足皇宫中达官贵人的需要,岁贡荔枝以压榨百姓为代价,此行为被后世所讽刺, 杨贵妃首当其冲成为被批判的对象。《杜臆》云:“下四章皆为明皇征贡荔枝而发。”正如《解闷十二首》第九首所言“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这首诗叹旧贡未除之事,从正面借荔枝以议论时事,唐朝的继任皇帝并没有吸取唐明皇因好色而劳民伤财的教训, 对岁贡荔枝非但没有取消, 反而增加了樱桃之贡, 讽刺了唐朝的充贡制度。第十首云“忆过泸戎摘荔枝, 青枫隐映石逶迤。京华应见无颜色, 红颗酸甜只自知。”仇兆鳌在《杜诗祥注》中注此诗为:“讥远贡之失真也”。十一首云:“翠瓜碧李沉玉?L ,赤梨蒲萄寒露成,可怜先不异枝蔓,此物娟娟长远生。”仇兆鳌说:“此讥异味之惑人也。”十二首云“云壑布衣?T背死,劳人害马翠眉须。”荔枝因贵妃喜好的缘故,劳人害马,力求于数千里之外,极力讽刺了荔枝贡的劳民伤财。郭曾? 浴抖炼?? 记》引张上若的观点,云:“泸戎章言荔枝至京,颜色已变,何取劳民远致。翠瓜章言荔枝与上四种枝蔓不异, 若致憾于造物之不均者。细看三诗, 皆致憾于明皇, 劳民力致难得之物,以悦妇人。”[1] “充贡说”把后四首诗视为了一个整体, 尖锐地讽刺了天宝年间给杨贵妃输送鲜荔枝的事件,叹息玄宗、贵妃已卒而进贡荔枝的旧历未除,显示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二)珍尚荔枝说钱笺引《曲江赋》语,“直欲神于醴露,何比数于柑橘,援葡萄以见拟, 亦古人之深失, 柑橘葡萄, 犹不堪比拟, 况张梨木李之凡果乎, 公诗申明此意, 谓诸果不异枝蔓, 而荔枝以远生独别, 其瑰诡之状, 甘滋之味, 不达于京华, 使人以凡果相题目, 士之孤远违世, 不能自拔于流俗, 正此类也。”钱谦益认为以上三章为隐括张曲江《荔枝赋》而作,高度赞扬了荔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后来研究杜甫的学者如浦二田、杨西河大抵依傍钱说,虽然杜甫作此诗时距曲江不远,但“其赋或为时所传诵,少陵未必遽捋? 菁爸?”, 所以钱谦益单单以为曲江有《荔枝赋》, 便把它和杜诗牵强?~ 合在一起,得出珍尚荔枝之见,这个解释就显得有些不准确。(三)叹不遇说钱谦益曰:“曲江谓南海荔枝,百果无一可比,特生于远方,京华莫知,固未之信,魏文帝引葡萄龙眼相比,是时南北不通,传闻之大谬耳。故《曲江赋》云‘物以不知为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 士无深知,与彼何异’,此诗泸戎章,言物以不知而轻也。翠瓜章,言味以无比而疑也。侧生章, 言远不可验, 终然永屈, 士无以异也。云壑布衣, 老死?T背, 曾不如荔枝远生, 犹得奔腾传置, 供翠眉之一笑, 士之无验永屈,殆有甚焉,深可叹也。”清代杨伦认为诗的意思脱胎于《荔枝赋序》, 皆感慨不遇之意。仇兆鳌援引钱说后,注为:
杜甫《解闷十二首》探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