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家庭的镜子
演讲主题:《 孩子:家庭的镜子--孩子心身健康的家庭评估与干预》主讲人: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孟馥教授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 陈向一教授主持人:赵旭东教授时间:2015年10月27日19:00--20:30 赵 理论上,有两位家庭治疗很重要的鼻祖,做出很大贡献,他们提出了三角理论。一位是Bowen,一位是Minuchin,今天早上中德班的晨间讲座里德国老师也有介绍到。 三角理论正常的三角关系是随处可见,在这个正常的三角关系里面,每一个三角里面的成员以及他们子系统的运作都是非常好的。他们成员和成员之间既有连接又没有过度的卷入。这是一个正常的三角关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三角关系里面。三角关系理论强调:当两个人的关系出现问题、出现焦虑时,就一定会拉一个人进来,缓解两个人之间的紧张和压力,这就形成了三角,可能是问题的解决之策,但同时也会造成问题的进一步维持而得不到解决。所以Bowen说:最容易卷入家庭冲突的的人,就是那个最脆弱、最弱小的人个体化程度越低、心智发展越不完善的人,最容易卷入三角关系里去。Minuchin认为:家庭内部出现冲突时,家庭的结构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子系统以及代际之间都会发生一些很重要的改变,这样使得被卷入的一方就失去了自己应该有的位置,甚至出现一些症状。临床上看出现症状的孩子或家庭成员,通常我们会将其放回家庭所在的三角里面去看,看家庭三角出了什么问题。当然三角形成以后常常使得原来没有解决的那个问题显得更复杂,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仍然找不到解决冲突的方法,问题比实际上的原始冲突变得更加顽固、矛盾变得更加隐晦、更加难以解决。就形成一个固定的僵化的一个模式,使得大家都没有办法动弹,我们称其为三角化。病理三角的表现形式:一是结盟,一方父母跟孩子联合起来,用稳定的、同盟关系来对抗另一方父母,通常结盟是秘而不宣的,另外一方毫不知情,并出现被迫抗拒甚至退缩行为。二是冲突迂回转移。一种情况是父母同时夸大孩子的问题,将夫妻间的冲突转移到孩子身上;还有一种是孩子会制造、发展出一些症状来转移父母的冲突。三是跨代结盟,在代际之间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结盟的情况,孩子在家庭关系里,会与他认为弱势、被动的人去结盟,这就形成一个僵化的界限来应对家庭的危机。所以这样原有的冲突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使原有关系固化下来,使得家庭关系受到冻结,日益成长的年轻人的发展受到遏制。僵化的三角关系中,孩子状态是必输无疑的。家庭冲突的战场在孩子身上,无论任何一方输赢,输了、赢了,伤的都是孩子。所以,今天我们特别想要把这样一个议题与大家分享。 三角化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孩子越小,认知能力越弱,应对处境的能力越差,卷入冲突里面的孩子会做他分外之事,更会发展出不同的症状或者问题,甚至会出现品行问题。 家庭发展是有周期的,不断处在由一个周期向另外一个周期的转化过程中,三角化在处在不同发展周期的家庭中,表现方式不一样,呈现的问题也不一样;用我们的话说,症状可能是千变万化的,但核心和本质是一样的。 三角化也给临床治疗工作带来很多的困难和烦恼。虽然通过专业学习,可能我们头脑里对理论概念的部分变得很清晰起来,但是我们怎样将这种观察呈现给家庭,让家庭的每个成员理解三角化呢?教育的方式是达不到的,心理治疗的目标是要使其对内在有所觉察,所以怎样把我们观察到的部分变成可以呈现的部分,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方法。 Part 3 Minuchin在他的《家庭治疗的手艺》一书中写道:所有来接受治疗的家庭都抱持“错误”的假设。家庭“错”在认定他们知道自己的境况,而且他们的说法只有一种版本。他们根深蒂固地认为,问题源自个人的经验,而不是由整个团体一起让问题维持存在。所以,治疗师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挑战家庭对于问题的确定性。 接下来向一老师来介绍测量评估的方法。 陈向一:实际上是我们以前都已经有了一些理论和研究的结果。Bowen开始对三角化、对情绪、智力认知的区别、个体的分化等等都有了一些阐述,但实际临床工作中,光有我们的视角、角度其实不够,或者说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往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努力跟家人一起去探讨、呈现这种三角的纠结、纠缠,这就在实际治疗中,我们就想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快这样的过程,使个体症状到相互关系尤其是三角关系的过程。 项目设计的目的这是李维榕博士在香港开始的研究,利用一些生理的、生物学的指标,当父母出现解决不了的冲突,孩子大概会有什么样的情绪的、生理指标的变化,跟父母的冲突会不会有一些对应关系呢?从这样的角度,现在有多导生理记录仪,临床上也有生物反馈设备,利用一些生物学的指标,简单说有很多自主神经的、植物神经的运动、心跳、血压、皮电,甚至脑电,一般情况下不会达到大脑皮层,我们意识不到,通过生物反馈,把皮层下的中枢整合的皮层信号,连接到皮层上来,使
《孩子:家庭的镜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