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栀黄口服液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doc茵栀黄口服液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摘要】茵栀黄口服液是由茵陈蒿、栀子、黄芩、金银花等组成的中成药制剂。目前临床上广泛用于免疫性肝损伤、新生儿黄疸、母婴血型不合引发的新生儿溶血等疾病的治疗。本文就目前茵栀黄口服液在临床上的应用、配伍和机制研究做一综述。【关键词】茵栀黄口服液;临床应用;联合用药;作用机制 DOI : -5547/ 茵栀黄口服液的主要成分包括菌陈蒿、栀子、黄芩和金银花。茵陈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干燥幼菌, 味苦性寒, 具有清热解毒、利胆、对抗肝损伤和抗病毒作用[1]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具有凉血解毒、促进胆汁分泌和活血化瘀的作用[2]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兼有消炎、利胆、安胎作用[3] 。金银花消炎、解毒、利胆作用显著[4] 。各味中药成分在肝胆和气血运行的调理作用使得其成为临床上免疫性肝损伤、新生儿黄疸、母婴血型不合所致新生儿溶血等疾病的重要防治药物。为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上常将茵栀黄口服液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 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对于茵栀黄口服液的作用机制, 有学者应用现代药学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这为进一步改善其临床疗效和开发新的临床应用以及阐明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基础。 1 临床应用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产生较多, 肝脏对胆红素摄取与转化能力较低, 加之胆红素肠- 肝循环, 易于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临床表现为皮肤、巩膜出现黄染现象, 亦称新生儿黄疸。有报道称新生儿中约有 60% 患有黄疸, 其中 5%~ 10% 的病理性黄疸患儿需要干预治疗。低水平血清胆红素是重要的自由基清除剂, 对机体有保护作用。过高的胆红素可进入细胞干扰细胞的能量代谢, 引发线粒体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细胞产生过多氧自由基, 积累的自由基超过细胞的清除能力, 使细胞膜结构发生脂质过氧化, 最终导致细胞凋亡和坏死。婴儿不成熟的血脑屏障功能导致此病累及神经系统等造成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新生儿黄疸中医称“胎黄”。中医认为, 本病多由母体湿热中胎毒熏蒸胎体或元气不足, 肝气郁结, 不能疏泄胎毒湿热之邪, 湿热胎毒郁结血分所致。对应于此, 茵桅黄中所含的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作用, 是其应用与新生儿黄疸治疗的中医理论基础。目前, 茵栀黄口服液因其安全性和良好的治疗效果, 成为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主要药物。其单用或是与蓝光、益生菌、维生素等药物合用用于新生儿黄疸的报道众多[5-7] 。 母婴血型不合致新生儿溶血(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 born , HDN ) 母亲和胎儿间 Rh 血型不合和 ABO 血型不合是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病因。如果胎儿从父亲遗传来的红细胞表面抗原是母亲所没有的, 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后使母亲产生相应的抗体, 这些抗体再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 导致免疫反应, 发生溶血。据统计, ABO 血型不合妊娠占总出生数的 % , 其中 20% 发病, 有临床症状者 5%。有资料显示,由本病所致死胎者占 % , 发生重度胆红素血症占 % , 在新生儿期死亡占 % , 发生胆红素脑病占 %[8] 。 HDN 患儿在黄疸出现时和黄疸消退之
茵栀黄口服液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