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教育.孔子教学法(1).docx中式教育•孔子教学法
中华经典的教育智慧一一中国经典千年传承的教育智慧,称为中国方式的教 育,简称中式教育。
一、 中式教育的内涵
1、老子教育哲学2、孔子教学方法3、诸子教育思想4、学记教学理论
二、 中式教育之"中”
中国,指觉知常在的爱敬原则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 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顺美救恶的改过原则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 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九、 跟《大学》学教育
本末终始的目标原则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方向:唯一,有对错没好坏。
•方式:有限,无对错有好坏。
-方法:很多,无对错无好坏,只有适宜不适宜
知所先后的循序原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
行成于内的迁能原则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 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 “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 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秦秦。之子于 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 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 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诚意、正心
十、跟《中庸》学教育
以人治人原则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笃行时习原则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 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不以声色原则
-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不以声色)
十一、跟《学记》学教育
三喻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 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四失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 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 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可谓继志矣。
五阶次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 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 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 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七纲纪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 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曝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 志。”其此之谓乎?
教师有十备
-
中式教育.孔子教学法(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