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导学设计.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之所以重要,一工具性,通过语言文字去认识、去分析、去理解;二是思想性,文道结合;三是因为语文学科占用课时最多,整个小学阶段共 800节左右〔阅读课没有计入〕,小学语文占总课时量的35%左右〔甚至更多〕。掩卷茫然〞,这种现象相当严重。结果是用“分析〞这把解剖刀把活脱脱的形象肢解成假设干苍白的条块,诸如中心、段落、思想内容、甚至写作特点之类。本来应是“书声琅琅,弦歌一堂〞的学堂变成了教师一人的自我讲演乃至锻炼口才的讲堂,岂不谬乎?
2、老师备课时选一些词语搞个板书设计,课堂上就引导学生一个一个地把这些词语按老师事先编排的顺序说出来,然后写在黑板上。不说对不写,什么时候说对什么时候写,写完了,课就该结束了。
3、老师让学生用一个词说出烈日下劳作的感受,学生先后说出了“艰难〞、“艰苦〞、“艰辛〞、“困苦〞等,均未过关,直到一“高才〞生说出“痛苦〞,老师才欣喜假设狂。“痛苦〞的滋味学生是不是已经体会到了。
4、听学生分析完课文,“真棒〞,老师说,“我再给大家归纳一下〞,归纳一大气,还没学生说得好。
5、“谁给我读一遍〞,“谁把这个词给老师讲一遍〞,我留意一下〔画“正〞字〕,一节课下来,“……我……〞十五次。主体意识哪里去了?
六、缺乏训练
1、学了?刘胡兰?,学了?我的战友邱少云?,说你把刘胡兰的故事、邱少云的故事讲一遍,讲不了。
2、当年老师是怎样上语文课的,已全然忘记,只感觉我们的语文知识是多看多写练出来的。
3、差语文教师了,这班语文课就随便找个教师上一上,照着课本念一念,布置完作业就走。结果这班的语文成绩并不差。旁白:教与不教一个样。
4、问一老师,语文教学有什么问题,答复说“别的问题没有,课讲完一问学生都懂,一考试,都不会。〞
七、忽略能力培养
1、通观文学大师们的学习生活,没有一个不是在青少年时期就广泛涉猎大量阅读的,大凡语文水平高的,也无一不得益于课外阅读。而如今,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把一册20篇左右课文教完也就完了,许多学生也认为学语文就是读课文,不少家长更是不满乃至不允许子女看小说之类的“闲书〞,有些教师把自习课看散文、小说之类书视为违规,动辄训斥没收,“水浒〞“西游〞“三国〞有谁读过,更不用谈“红楼〞?还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差生不宜多读课外书。总之,对课外阅读的态度消极、认识模糊。
2、毕业〔期末〕考试结束后,学生和教师都议论,要知道考这些就不用复,通篇尽抄些解词,数一下,一篇很短的课文?挑山工?竟有十几个解词。是不是中国所有的词语都要用别的词语解释一遍。曾经有个家长说“孩子问‘灰溜溜’怎么解释,我半天没答上来,在孩子面前真感觉有点‘灰溜溜’的。〞旁白:他造句行。
八、朗读教学令人担忧:
1、朗读的时间不充分。
在不少阅读课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无视朗读训练,繁琐的分析,多余的提问,占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即使读,也是为讲这一段,而让学生读这一段,我认为,这种为讲而“读〞,不是读的训练。充满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应,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
“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局部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素质教育中最根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局部〞,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拟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踩着

导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ena45
  • 文件大小39 KB
  • 时间2022-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