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_雪》.
教学目的: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
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
(1) 这三句在上阕的作用:
要点:总写了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
(2) 由此可见上阕的结合特点是什么?先总写,后分写。
(3)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两句在情态的描写上有何不同?明确: 前者是静态描写,后者是动态描写。
A :具体说说你读这句诗的感受?
B :你觉得这句诗哪两个词写的很有气势?
总结:好大的数字啊!请你给我们读出千里、万里的意境,诗人“背 负天下朝下看”,立于天地之间,那是一个多么豪迈高大的形象啊。
D :唐朝诗人柳宗元有一首咏雪名作,意境与此非常相似,你还记 得吗?
(4) 分析描写群山,高原的几句。 为什么觉得群山像银蛇在舞动,
高原像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学生发挥想象回答) 要点:诗人站在
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被白雪覆盖的群山宛延曲折,伸向向远方,仿佛 一条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 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丽;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 采飞扬。
(5) 长城” 大河”和群山、高原的描写,在情态上有何不同? (学 生回答后,老师操作电脑显示)要点:前者静态、后者写动态;塑造
了一个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意境。
A、 是山与原要“欲与天公试比高”吗?
B、 天是什么?
天,《说文》中解曰:至高无上。从一大,是其大无有二。
哲学中的天一一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
天公是谁呢?神话传说中指自然界的主宰着
“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然而,人却偏偏要与至高无上的天斗,享 受“与天斗其乐无穷”的快感,此时你感受到一个怎样情怀的人屹立 在我们面前?
C、是啊,这里的人有共工怒触不周山,刹那间,令天柱折、地维绝 的勇气啊!请你把这种(战天斗地、英勇无比)的情怀读出来!
2、分析最后三句。
(1) 须”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
明确:等待
(2) 思考:这几句写的是否眼前所见实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 何作用?
(先让学生发挥想象去体会,回答。)明确:这几句是从眼前所见展 开的想象,是虚写。展现了一个红白交映生挥的景象。用了拟人的手 法。把红日映照下的北国河山比作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一样格外艳丽 动人。
小结:同学们很会学诗论诗!从景语中读出了诗人的品格和情怀,老 师啊,从这北国雪景中还读出了诗性诗情的毛泽东, 有着诗人的想象 与激情的毛泽东。
五、评说古今英雄触摸诗人胸襟
① 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② “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 “略”
“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 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
“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 唯物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 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沁园春 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