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德文化差异
第1页,本讲稿共16页
目录
生活方式的差异
1
文学艺术的差异
2
产生差异的原因
3
第2页,本讲稿共16页
生活方式之中国
食:“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也将“十马克的罚款。
第5页,本讲稿共16页
第6页,本讲稿共16页
文学艺术
中国: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从公元前六世纪编纂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中国的文学开始快速的发展起来。不同朝代有不同的主要的文学形式,简要地说,就是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作家,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以文学为武器,揭露恶势力对中华民族的奴役,唤醒民众起来斗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文学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
除了文学,中国的绘画、戏剧、音乐、杂技、曲艺、工艺美术等也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第7页,本讲稿共16页
文学艺术
印度:在印度文化这个体系里, 由于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与环境不同,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的多样文化。如古吠陀文化, 达罗比茶人文化, 雅利安人文化, 婆罗门文化, 佛教文化, 印度教文化, 印度伊斯兰文化等等。这些文化有一些共同特点:
一、以宗教为中心。印度的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都以宗教为中心, 其表现形式和内容也都与宗教有关。
二、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据主要地位。印度的古、现代戏剧, 电影和音乐舞蹈等剧本大多以大团圆结尾,这就是由于受了印度佛教思想的影响。
三、以诗代史。由于印度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 古印度人富于幻想, 爱作诗, 他们往往把古代历史上的大事记和英雄人物加以改编, 并与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混在一起, 写成一本本长诗加以传颂。印度最为著名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就是以诗代史的代表作。
第8页,本讲稿共16页
文学艺术
德国:
德国人把知识和读书视为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在电车上,火车上,随处可见看书的人。德国的书店也很多,即便很小很偏的地方都能找到书店。另外德国也积极引进国外的优秀作品,翻译成德语。世界上每出版十本书,就有一本是德语的。德国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内涵丰富、细腻典雅、端庄深沉、博大厚重。
文学方面,德国从启蒙运动之后,莱辛那个时代才逐渐形成民族文学,逐渐从骑士文学,宫廷文学走向市民文学。歌德,席勒共同开创了德国文学史上的巅峰时期,一直到浪漫主义时期,随着莎士比亚的作品翻译成德语,在德国传播开来,歌德等人才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之后尽管陆续有人问鼎诺贝尔文学奖,但相比英美文学,德国文学的传播还不是很广,这跟德国文学整体比较艰涩难懂估计有关系。
第9页,本讲稿共16页
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国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对宗教认为“不知生,焉知死”、“ “敬鬼神而远之”,思维认知上讲“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人生追求上“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生活上要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政治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以看出儒家传统基本是无神论的知性文化,在历史上中国也只是被邻近蒙古和大清征服过,而大清在文化上依然使用较先进的儒家文化来管理国家。近代开始受欧美民主文化影响较多,共同影响着东亚各国的生产生活,东亚人的世界观基本是无神论信仰,注重世俗生活,尤其在中国,已经完全被马克思化。
第10页,本讲稿共16页
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国的价值观念: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核心价值观是仁爱、和谐、真诚。中国人注重独立和谐、共生共赢、尊义重利,既强调社会整体利益也呼吁积极入世,提倡参与集体的福利、教育,奉行工作伦理和克勤克俭的生活信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除了为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之外,东亚传统中强调包容性、注重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活动应理性而节制、崇尚精神价值及稳定和平的核心价值已经显示了极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即使这些特征并没有以同一的形式存在,但它们已与以工业体系为制度特征、以工业化精神为核心价值的西方现代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第11页,本讲稿共16页
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
印度的神性文化:
南亚各国几乎全是宗教国家载“...在印度,可以说处处有神庙,村村有神池。在一些地区,街上的行人路过一座神庙,便会停下来,转身跨进庙门,举手击几下吊着的小铜钟,然后在一个容器里放一些钱,接着双手合十,闭上眼睛,祈祷片刻。之后再继续赶路。前边若再遇到一座神庙,又会重复一番...”南亚可以说是宗教的神性文化,宗教对南亚各阶层世界观和人生观影响极为深刻,尤其那些多数未受过教育的穷人
中印德文化差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