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词中月的意象
[日期:2004-11-25]
来源:虞武琴 阳羡小学
[字体:大 中 小]
[内容提要]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可以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月还是文化的。从月水的浸润和滋养伸展下,诗人和那宏大深远的宇宙空间感 边塞这独特性风景线不期而遇,一拍即合了!诗人
“愿随孤月影”为的是什么?就是那和月光相抚相慰的一空纤尘不染的边塞的空间意识.
二、,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此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尽情地展如今“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不仅李煜,杜牧《润州二首(其一)》也说: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无论是南朝士人旷达,还是东晋名宿的风流,可是在历史舞台上都不过匆匆过客而已。诗人由月想到古人,,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勾连起来,使历史和现实,今人和古人,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浑然一体。既然月光又是生命的,因此月光通过生命意识又和时间意识相连结。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究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假设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张假设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江月无情,流水无情,在“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无可奈何中,诗人们只好浩然长叹。封建专制的社会在本质上是压制禁锢人才的,自己的壮志豪情聪明才干也无可奈何地消融在历史的月光流逝中: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他们的生命和逸志常常也在“月光如水”的流逝中被吞没被虚抛浪掷了.“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在这里,月再一次通向把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三、月的愁绪意象。在古诗词中,月还是情绪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和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因此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和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络了。尽管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南北朝时谢灵运也有了“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以月状愁在唐代仍然有很大的反战。除了人们熟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外,唐诗中还有“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在唐代诗人中,月作为愁绪的意象,,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气氛.
四、月的情爱意象。月是情绪的,“月上柳梢”的缠绕,“晓风残月”的悲凉,“月照高楼"的孤寂,情到深处,“人生无物比多情”、“无物似情浓",但是,月仍然是一种表达情和爱的最正确寄寓和祝愿:谢庄
“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孟郊“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古别怨》),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深挚的情和爱,化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爱的见证。无论是狂羁洒脱的李太白,还是情意绵绵的李义山,都回绝不了月光的见证,在月光的温抚下,复原出人的本真。一时骚客的失落,才子的多情,诗圣的千虑,都一一呈示在纤尘不染的月光下……倾听爱情的下落和心音。在爱情的情感世界里,唐人的情怀、渴念,甚为壮阔、更为空灵,情爱也甚是挚热、浓烈。“待月西厢下”的痴心迫切,“落月满屋梁”的空虚落寞,“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的痴恋情深。月光皓照下的浩茫天穹,还是相思的成因和宏大空间。分别之后,“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月光引起的情思萦绕着爱的惆怅和迷惘.“阶下清苔和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端居》);月明之夜,风雨之夕,情人“各在天一涯”,而且“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时,该又凭添几重愁苦!于是凄迷广浩的月下便成下无尽的相思之时空:“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月所造就的相思意绪,李商隐就是一千次一万次,也道不完,“欲说还休”.当然,时间的月水也许会消磨和冲淡爱情 “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赵暇《江楼感旧》)。那个相偎相依的月下倩影,哪里再可寻回?即假设唤回,恐也不是彼时情怀了。好梦已去,往事如烟,
论古诗词中月的意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