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语备课组 主备人:张燕 审核人:马爱军
1
《黄河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理清诗歌层次;
2七语备课组 主备人:张燕 审核人:马爱军
1
《黄河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理清诗歌层次;
,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所描绘的黄河波澜壮阔的气势。 四、教学时间:3课时。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要点: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1、引入:多媒体显示黄河图片及文字材料:(大屏幕显示)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黄河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头颅、撒热血;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
2、关于作者及《黄河大合唱》:(大屏幕显示)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3、时代背景:(大屏幕显示)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士,强烈的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光未然于1939年初写下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传唱全国,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豪情。
(二)字词(大屏幕显示,指名学生试读、解释)
1、读准字音
山巅 哺育 浊流 狂澜 滋长 宛转 掀起 体魄 九曲 澎湃 一泻万丈 屏障 磅礴
2、理解词义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猛烈的气势。
宛转:辗转,经过许多地方。 哺育:比喻培养。
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三)朗读指导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聆听感受,提示:朗读时注意: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的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加深体会、理解
3、学生集体朗读(依照大屏幕画面及文字)
七语备课组
黄河颂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