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渴望,也有朗读《朱骄傲情书》的夫妇,来表达他们对彼此的爱意……
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就像董卿在节目起先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今变更我们的生命。这变更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验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情愿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外号——“濮瘸子”。
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确定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今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乎其微的手术,是他做的许很多多手术中的一个,或许他对此毫无印象。但对濮存昕来说,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学堂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谢。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当过“无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安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在其次期“朗读者”节目,我看到节目中朗读的作品多种多样:诗歌、散文、歌词,甚至是柳传志自己在儿子婚礼上的发言,有一个朗读者讲解并描述自己故事的时间远大于其朗读的时间,节目组及观众所关注的重点并非是作品本身或朗诵技巧,而是朗读者与作品间的情感关联。
同一本书,不同基因、不同经验的人所体会的是不同的。张爱玲八岁时便能读出红楼梦的续书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而我等到十八岁读红楼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对结局的理解,纵使有天分差异,张爱玲儿时的家庭环境或许也给了她很大的影响。她的经验,将她自己带入了红楼梦的世界,与之发生了情感共鸣。可以说,一个人对某部作品的理解与情感偏好,所反映的是这个人本身。
一个人对作品的选择,也可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读过这样一位女子,恰是芳龄二十出头的女郎,却偏好毛主席的诗词,穷尽她的朗诵技巧,去表现出她心目中主席诗词的雄浑壮阔。我虽不能完全看懂,但却能从她的选择中,感受到她对豪情万丈的憧憬。
最新央视朗读者观后感5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