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转化园道路工程
〔原科技成果转化区道路工程〕
海口路高边坡
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人:
复核人:
审核人: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
福州路西段等九个工程指挥部
二O一六年二月
目
2、地形地貌
该地段主要为农田、鱼塘及拆迁区;全线多为低山浅秋地貌,局部地段为新建道路施工区、农田、鱼塘及拆迁区;该路段所处地貌单元为鹿溪河一级阶地及低山浅丘,地貌简单,微地貌不发育;拟建场地处于成都坳陷盆地南部,西距南北走向的龙门山褶皱带约70km,东距北东走向的龙泉山褶皱带约18km;成都坳陷盆地呈北东35度方向展布,受喜山运动的地质内力作用,龙门山和龙泉山褶皱带相对上升,成都坳陷盆地内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冲积地层,与下伏白垩系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形成目前的冲积平原地貌;该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未发现新构造活动形迹,属相对稳定的地块。
该地段所处地貌单元为鹿溪河一级阶地及低山浅丘,地貌简单,微地貌不发育。
场地所处成都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四季清楚、气候温和、雨量充分、夏无酷暑、冬少冰雪;主导风向为NNE向,,年平均风压140pa,最大分压月250pa,年平均降水量900-1000mm。
地勘资料揭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e〕、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沉积层〔Q4-2fgl〕和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
地层结构:场区内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沉积层〔Q1+2fgl〕,场区内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地层。
现根据场地地貌单元及沉积,年代先后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
杂填土:杂色,稍湿,以粉质粘土为主,含细砂、建渣及弃渣碎块石,硬杂质含量约30~40%,该层局部地段分布;该杂填土为已建红星路南延线路基回填层。
素填土:灰色;松散;主要由粘性土混约少量卵石组成;-,局部地段受有机质浸染呈灰黑色,可塑为主,受轮换耕种、季节灌溉水的影响,含水量变化较大。。
(2)分布于鹿溪河一级阶地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其主要土层如下
①粉质粘土〔可〕:灰黄、黄色,可塑为主,局部地段受有机质浸染呈灰黑色,含铁、锰质氧化物,湿~饱和;分布不连续,局部地段含少量卵石。
②粉质粘土〔软〕:灰黄、黄色,软塑为主,局部地段受有机质浸染呈灰黑色,含铁、锰质氧化物,很湿;分布不连续。
③卵石:灰黄色、褐黄色,卵石成分系岩浆岩及变质岩类岩石组成,多呈圆形~亚圆形,湿~饱和;按卵石土层的密实程度、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击数以及充填物含量等的差异,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根底设计标准?〔DB51/T5026-2001〕地勘将其划分为松散卵石、稍密卵石两个亚层:
松散卵石:卵石成分系岩浆岩及变质岩类岩石组成,多呈圆形~亚圆形,一般粒径3~5cm,局部粒径大于8cm,充填物主要为中砂及粘性土,含量约40~45%,钻进容易,。
稍密卵石:卵石成分系岩浆岩及变质岩类岩石组成,多呈圆形~亚圆形,一般粒径3~5cm,局部粒径大于10cm,充填物主要为中砂、粘性土及砾石,含量约30~40%。钻进较容易,。
(3)分布于浅丘地貌主要为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水沉积层〔Q1+2fgl〕,其主要土层如下:
①粘土:褐黄色,含铁、锰质氧化物及其斑痕,可塑为主,局部为硬塑,分布不连续,为膨胀土。
②含粉质粘土卵石:灰色~灰黄色,由岩浆岩及少量变质岩组成,一般粒径2~6cm,最大粒径8cm,卵石以强风化为主,个别弱风化,卵石中混不等量黄色的粉质粘土,含量为25%~45%。以透镜体或层状分布于局部钻孔基岩顶面,~。
(4)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砂质泥岩
①砂质泥岩:暗红色为主,局部夹灰色条带,泥质结构,块状构造,上部裂隙较发育,局部裂隙中充填黑色氧化物膜,可见灰白色矿物(石膏)斑点、团块及其条带等,胶结状态普遍以泥质胶结为主,岩层产状约为120°~140°∠5°~8°据其风化程度可划分为:
全风化砂质泥岩:岩体结构已全部破坏,风化呈粘土状,遇水泥化,夹碎岩块,用手可捏碎。
强风化砂质泥岩:属软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风化裂隙发育,结构面不清晰,岩体完整程度为破碎,呈碎块状,手捏易碎,干钻可钻进,锤击声哑,无回弹,有凹痕,浸水后可掰开,岩体根本质量
海口路高边坡施工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