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周例行阅片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放射科、
李志娟
精选ppt
病例一
病史:女性,58岁,患者因咯血3天,烦躁不安8小时入院。5-6年前出现间歇性咯血,近一月两次咯血。
体查:烦躁不安,查体不合作,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 呈类圆形,多为等密度及等信号,T2WI上信号不及
CPP高,增强扫描可见“脑膜尾征”。
2、神经鞘瘤:以听神经瘤多见,肿瘤多见囊变成分,呈
不均匀强化,发现同侧内听道扩大有助于诊断。
3、室管膜瘤:儿童好发于幕下四脑室,成人好发于侧脑
室(囊变多见),肿瘤内可见囊变、钙化及出血征象,
强化不如脉络丛乳头状瘤明显。
4、颈静脉球瘤:颈静脉孔区,呈“胡椒-盐”征像。
精选ppt
病例二
病史:男性,50岁,间歇性头痛、头晕伴左侧肢体肌力下降一月余。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请诊断及分析?
精选ppt
病理:右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
精选ppt
首先是定位
右侧脑室后角区?
右侧丘脑?
精选ppt
侧脑室好发肿瘤:脑膜瘤、室管膜瘤、星形胶质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转移瘤、室管膜下瘤、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中枢神经细胞瘤等
侧脑室脑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及室管膜瘤均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
星形细胞瘤及转移瘤可以位于侧脑室任何部位。
右侧丘脑:淋巴瘤,胶质瘤等
精选ppt
定位
定位于右侧脑室三角区,向前累及基底节区,右侧脑室后脚扩大呈“杯口样”改变,右侧脑室后脚脉络丛未见显示。
精选ppt
定性:脑膜瘤可能性大
依据:
1、脑膜瘤是成人侧脑室最常见的肿瘤,最好发于三角区。 2、病变在CT上呈稍高密度,MRT1WI呈稍低密度,T2WI病变呈高信号,DWI像上病灶大部分区域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明显强化,中心见斑片状无强化区。无囊变。瘤周有轻-中度脑水肿。 3、病灶较大,形态不规则,并向围围脑实质生长,境界欠清楚。
精选ppt
鉴别诊断
主要与淋巴瘤、胶质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相鉴别。
精选ppt
小结
脑膜瘤主要源自蛛网膜的帽细胞,特别是那些形成蛛网膜绒毛的细胞,绝大多数脑膜瘤附着于硬脑膜。脑室内脑膜瘤则起源于脉络丛基质的蛛网膜或纤维细胞团,属少见的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2. 5%~6. 3%
发生于侧脑室内的脑膜瘤较少见,%~5%。它起源于脑室内的脉络丛基质,以侧脑室三角区最多见,左侧略多于右侧。好发于30~60岁,女性多于男性。
【影像学表现】,多为不规则分叶状,少数为类圆形。,钙化较常见,约为50%,境界较清楚,瘤周可见低密度水肿区。、低信号,T2WI上表现为等、稍高信号。4.增强后大多数肿瘤呈均匀强化(富血供肿瘤),少数可因为肿瘤发生坏死囊变而呈不均匀强化。MR上见不到脑膜尾征。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室管膜瘤、脉络膜乳头状瘤等鉴别,但后两者发病年龄都较轻。
精选ppt
鉴别诊断:
1、室管膜瘤以青少年常见,多见于第四脑室,,成人好发于侧脑室,多为不规则形,与侧脑室室壁之间常有广基相连或跨壁生长,易发生囊变,信号不均匀是室管膜瘤的特点,增强扫描肿瘤呈显著不均匀强化。
2、星形细胞瘤好发于可发生于侧脑室任何部分,以侧脑室前角多见,边缘不规则,分叶状,瘤内可见广泛囊变、坏死,部分可有出血,瘤周水肿明显,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
3、脉络丛乳头状瘤好发于儿童,成年人以第四脑室多见,儿童以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多见, 早期就可产生脑积水征象 。
精选ppt
4、淋巴瘤:脑中线旁,T1、T2加权像上一般呈等信号,信号均匀,境界清楚,周围水肿轻,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5、高级别胶质瘤:坏死、囊变较多见
精选ppt
病例三
病史:男性,26岁,间歇性头痛、头晕伴行走不稳一月余。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请诊断及分析?
精选ppt
穿刺活检:小脑半球髓母细胞瘤
精选ppt
简介
髓母细胞瘤属于胚胎性肿瘤,恶性程度极高(定为WHO 4级),病灶常单发,多发罕见,好发于5-15岁,成人少见,男女比例为2-3:1。
在儿童几乎均位于小脑蚓部,突入第四脑室(向上阻塞导水管,向下阻塞正中孔);成人多见于小脑,偶见于大脑半球(实为神经母细胞瘤)。
病程短,自发病至就诊平均在4个月左右,最短的10天,最长的1年左右。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和小
《放射科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