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
除了像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外《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反正义,必陷于孤立。关于这一点,告知我们做事情的动身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确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否则,即是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终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斗争和解放斗争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的状况下取得最终的成功,就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知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常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憧憬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所以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纵观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也就是他们懂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假如没有目标,或者做多了无用的事情,必定陷入忙劳碌碌之中,成为无所作为的人。假如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只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终无所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肯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去做该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安静胸怀。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在这个社会里,有些人做着自己做不了或不喜爱的事而一事无成,有些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而苦痛不堪。
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2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见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听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担心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接受孔子“仁”的政治主见,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x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3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化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化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动身,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见“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
读《孟子》读后感与心得体会5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