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衰指南
第1页,本讲稿共32页
急性心衰的临床分类
1. 急性左心衰竭:
(1)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
(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高血压急症
(4)急性心瓣膜功能障碍
(5)急性重症心肌炎和围
生期心肌病
(3)rhBNP(新活素)
该药近几年刚应用于临床,国内制剂商品名为新活素,国外同类药名为奈西立肽(nesiritide)。
主要药理作用是扩张静脉和动脉(包括冠脉),从而降低前、后负荷。实际该药兼具多重作用,可以促进钠的排泄,有一定的利尿作用;还可抑制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阻滞急性心衰演变中的恶性循环。
第17页,本讲稿共32页
药物治疗
(4)乌拉地尔
(推荐强度Ⅱa类,证据强度C级)
(1)洋地黄类
(推荐强度Ⅱa类,证据强度C级)
(2)多巴胺
(推荐强度Ⅱa类,证据强度C级)
第18页,本讲稿共32页
药物治疗
(3)多巴酚丁胺
(推荐强度Ⅱa类,证据强度C级)
(4)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米力农,氨力农(推荐强度Ⅱb类,证据强度C级)
(5)左西孟旦
其正性肌力作用独立于β肾上腺素能刺激,可用于正 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
(推荐强度Ⅱa类,证据强度B级)
第19页,本讲稿共32页
非药物治疗
(IABP)
(推荐强度Ⅰ类,证据强度B级)
(1)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2)气道插管和人工机械通气
第20页,本讲稿共32页
非药物治疗
(3)血液净化治疗
(推荐强度Ⅱa类,证据强度B级)
(4)心室机械辅助装置 (ECMO)
(推荐强度Ⅱa类,证据强度B级)
(5)外科手术
第21页,本讲稿共32页
急性心衰的基础疾病处理
一、缺血性心脏病所致的急性心衰
:
(1)抗血小板治疗,(2)抗凝治疗
(3)改善心肌供血和减少心肌耗氧的治疗,(4)他汀类药物治疗。
2. 因心肌缺血发作而诱发和加重的急性心衰,如血压偏高、心率增快,
可在积极控制心衰的基础治疗上慎重应用口服甚至静
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
,在评价病情和治疗风险后,可予急诊
介入治疗或静脉溶栓治疗。
4. 除急诊介入治疗外,冠状动脉造影和血运重建治疗应在急性心衰得
到有效缓解后进行。
第22页,本讲稿共32页
急性心衰的基础疾病处理
二、高血压所致的急性心衰
临床特点:
血压高(>180/120 mmHg),心衰发展迅速,CI通常正常,PCWP>18 mmHg,X线胸片正常或呈间质性肺水肿。
急性心衰病情较轻,可在24~48 h内逐渐降压;病情重、伴肺水肿患者应在1h内将平均动脉压较治疗前降低≤25%,2~6h降至160/100~110mmHg,24~48 h内使血压逐渐降至正常。优先考虑静脉给予硝酸甘油,亦可应用硝普钠。呋塞米等襻利尿剂静脉给予能起辅助降压之效。乌拉地尔适用于基础心率很快、应用硝酸甘油或硝普钠后心率迅速增加而不能耐受的患者。
第23页,本讲稿共32页
急性心衰的基础疾病处理
三、心瓣膜病所致的急性心衰
对于此类患者早期采用介入或外科手术矫治是预防心衰的惟一途径,部分无症状的心瓣膜病患者亦应积极考虑采用,以从根本上改善其预后。
伴发急性心衰的患者,原则上应积极采取本指南所列的各种治疗举措,力求稳定病情,缓解症状,以便尽快进行心瓣膜的矫治术。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所致的急性肺水肿有效地控制房颤的心室率对成功治疗急性心衰极其重要。可应用毛花甙。效果不理想者,可加用静脉β受体阻滞剂,宜从小剂量开始(普通剂量之半),酌情增加剂量,直至心室率得到有效控制。此外,还可静脉使用胺碘酮。药物无效者可考虑电复律。一旦急性心衰得到控制,病情缓解,应尽早考虑作介入术或外科手术,以解除瓣膜狭窄
第24页,本讲稿共32页
急性心衰合并症的处理
合并存在的各种肺部疾病均可加重急性心衰或使之难治,可根据临床经验选择有效抗生素。如为COPD伴呼吸功能不全,在急性加重期首选无创机械通气,安全有效;用于急性心原性肺水肿也很有效。
第25页,本讲稿共32页
急性心衰合并症的处理
,也可静脉缓慢注射(10~20 min)胺碘酮150~300 mg ,目的是减慢心率。
(推荐强度Ⅰ类、证据强度B级)
急性心衰指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