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性休克
有效循环血量与心排血量减少、组织灌注缺乏、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
主要死因:
组织低灌注、大出血、感染和再灌注损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死亡率创伤总死亡例数的10%~40% 。
最常见的原因创伤失血。
凝血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过敏反响。
明胶和右旋糖苷;
推荐意见:应用人工胶体进行复苏时,应注意不同人工胶体的平安性问题。
天然胶体
白蛋白
天然的血浆蛋白质, 构成了血浆胶体渗透压的75 %~80 %,维持容量与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份;
有传播血源性疾病的潜在风险。
复苏治疗时液体的选择
复苏到达同样水平的充盈压时,可以同等程度的恢复组织灌注。
推荐意见: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说明晶体液与胶体液用于低血容量休克液体复苏的疗效与平安性方面有明显差异。
复苏液体的输注
静脉通路的重要性
中心静脉导管、肺动脉导管的放置和使用应在不影响容量复苏的前提下进行。
推荐意见:为保证液体复苏速度,必须尽快建立有效静脉通路。
输血治疗
浓缩红细胞;
血小板;
新鲜冰冻血浆;
冷沉淀
输血治疗
推荐意见:对于血红蛋白低于70g/L的失血性休克病人,应考虑输血治疗;
有活动性出血的病人、老年人以及有心肌梗死风险者:血红蛋白保持在较高水平;
无活动性出血的病人:1个单位〔200ml〕的红细胞其血红蛋白升高约10g/L,血细胞压积升高约3%。
临床制订的输血指征为血红蛋白≤70g/L
输血治疗
推荐意见:大量失血时应注意凝血因子的补充。
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50 x 109/L,或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可考虑输注 。
新鲜冰冻血浆 补充凝血因子的缺乏,早期改善凝血功能。输注红细胞的同时应注意使用新鲜冰冻血浆。
冷沉淀 含凝血因子Ⅴ、Ⅷ、Ⅻ、纤维蛋白原等,缩短凝血时间、纠正凝血异常。
血管活性药与正性肌力药
推荐意见:在积极进行容量复苏状况下,对于存在持续性低血压的低血容量休克病人,可选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不常规使用血管活性药;
仅对于足够的液体复苏后仍存在低血压或者输液还未开始的严重低血压病人 。
血管活性药与正性肌力药
多巴胺
1~3μg/〔kg·min〕血管扩张,增加尿量;
2~10μg/〔kg·min〕β受体,增强心肌收缩能力而增加心输出量;
>10μg/〔kg·min〕收缩血管;
多巴酚丁胺
β1,β2-受体冲动剂,
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扩张和减少后负荷。
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新福林
仅用于难治性休克,增加外周阻力来提高血压,
收缩冠状动脉,可能加重心肌缺血
酸中毒
推荐意见: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强调积极病因处理与容量复苏;不主张常规使用碳酸氢钠。
注:、容量复苏等干预治疗;
,不利于组织供氧;
,碳酸氢盐的治疗只用于紧急情况或pH< 。
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
胃肠道黏膜低灌注、缺血缺氧,
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弱;
肠腔内细菌或内毒素向肠腔外转移,细菌易位或内毒素易位;
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细菌与毒素易位;
纠正低体温
低体温(<35℃)
血小板的功能;
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
影响纤维蛋白的形成。
推荐意见:严重低血容量休克伴低体温的病人应及时复温,维持体温正常
增加创伤病人严重出血的危险性
复苏终点与预后评估指标
传统指标
神志改善、
心率减慢<120次/分、
血压升高,MAP>60mmhg
尿量增加;>
50%~85%的低血容量休克病人到达上述指标后,仍然存在组织低灌注,病死率增高。
推荐意见:传统临床指标对于指导低血容量休克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是,不能作为复苏的终点目标
复苏终点监测
;
(SvO2) ;
;
;
〔pHi〕;胃黏膜内CO2分压(PgCO2);
。
氧输送与氧消耗
心脏指数>/(min·m2);
氧输送>600 ml/(min·m2);
氧消耗>170 ml/(min·m2) ;
复苏早期到达上述指标,存活率明显上升,可作为一个预测预后的指标,而非复苏终点目标。
混合静脉氧饱和度(SvO2)
混合静脉氧饱和度(SvO2)
感染性休克复苏的指标,缺乏SvO2在低血容量休克中研究的证据
血乳酸
血乳酸 (≤2mmol/L),持续≥4mmol/L,预后不佳;
血乳酸去除率比单纯的血乳酸值能更好地反映病人的预后
推荐意见:动脉血乳酸恢复正常的时间和血乳酸去除率与低血容量休克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复苏效果的评估应参考这两项指标。
碱缺失
碱缺失 反映全身组织酸中毒的程度
低血容量休克学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