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出真情】调侃出的真情
古今中外一些著名的作家、 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出现一些令人
感到奇怪的行动。《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时, “运思
独苦,一日,忽然失踪,遍索之,乃卧庭中薪上,掩袂痛
【“怪”出真情】调侃出的真情
古今中外一些著名的作家、 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出现一些令人
感到奇怪的行动。《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时, “运思
独苦,一日,忽然失踪,遍索之,乃卧庭中薪上,掩袂痛哭。惊问之,
则因填曲至 ‘赏春香还是你旧罗裙 ’句,不觉伤心。 ”再如,清代画家傅
山一次给友人作画,作画之前,他叫友人走开。友人觉奇,就躲在屋
外偷看,但见傅山动笔之前,手舞足蹈,手比划,脸哭笑,简直和疯
子一样,友人大惊,破门而入,一下抱住傅山的腰,傅山感叹地大叫 : “你
这简直是败了我的画兴 ! ”于是掷笔不画了。
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有句名言, 作家只有 “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 ”这就说明,作者对所描写的生活必须有身历其境的感觉。罗曼 ? 罗兰在写《约翰 ? 克利斯朵夫》最后一卷时,使他头发“变白 ”、“脱落 ”了,因为他笔下 “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危机 ”,把他 “震动得象他一样 ”。巴尔扎克在写完一部小说的时候几乎失掉了知觉,
当人家问他时,他回答说 : “高里奥老头死了。 ”郭沫若写《凤凰涅 ? 》时,感情冲动得象发疟疾, 手颤抖着写不下去。 姚雪垠写《李自成》,常常热泪盈眶。他向别人讲李自成、高夫人等的悲壮结局时,语声呜咽,潸然泪下。
文学的形象和作者的火热感情是血肉地凝结在一起的。 作品中的人物,如果没有作者饱含的感情倾注在他身上, 那就是没有生命力的木偶人。
鲁迅先生写《阿 Q 正传》时,当阿 Q 被捉进监狱,写不下去了,曾经想 “装醉酒去打巡警 ”,“取得一点监牢里的经验 ”。福楼拜也曾说,当他描写爱玛 ? 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杀的情节时, 他对自己的女主人公已经共鸣到了这样一种程度 ―― 深深地浸透着她的思想、 心情,以至于“感觉嘴里有砒霜的味道 ”。列宾在画《伏尔加纤夫》时,不仅理解
而且深深体验到了纤夫在炎热的夏天拉着沉重的驳船, 受着灼人的酷热和疲劳的 “折磨 ”,纤绳紧紧地
【“怪”出真情】调侃出的真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